
中國企業顯爆黑賬令市場反感,納斯達克駐中國首席代表透露新的全球布局戰略將轉回美國本土,引發外界對“中國概念股”退燒的聯想,中概股應聲倒地!
5月22日,北京第七屆科博會“中國經濟高峰會”論壇上,美國納斯達克中國區首席代表黃華國出乎意料,對著四、五百位工商界要員和媒體記者宣布他將離職,同時語驚四座,“納斯達克最近有一個戰略調整,轉回美國本土,未來可能不會再有人接替我首席代表的位置。”
隔日財經媒體紛紛報道了“納斯達克在華機構即將撤離”的消息,5月24日滬深股市開盤應聲下跌近1%,全場科技股態勢由強走弱。
這出中國大陸的“納斯達克風暴”不僅影響大陸股市,其實,自今年初以來,納斯達克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退燒”行動早已展開。
中芯、盛大網絡又捅中國概念股的漏子
今年3月,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制造商中芯國際在美國上市,沒想到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的開盤鈴響起,中芯國際的股價就開始下滑,不但跌破該新股發行價17.5美元,到了下午收盤價竟只剩下了15.5美元,跌幅超過了11%,創下近三年來第一家在上市首日便告跌的中國企業。
事隔不到兩個月,5月13日,同樣的窘態也發生在中國大陸最大網絡游戲公司盛大網絡的身上。這個每一秒鐘就有18元人民幣進賬的公司,在紐約納斯達克的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僅僅籌得1億5000萬美元,比上市前對外宣稱的2億5000萬美元的目標足足少了1億美元。
中國企業何以不再受到美國資本市場青睞?自1999年至今,陸續有亞信、網易、新浪、搜狐、攜程網、掌上靈通等十家“中國概念股”在納斯達克上市。以2003年為例,中國企業在納斯達克大約募集到7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顯示出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熱捧有加,然而今年3月中芯國際上市,不僅股價不如人意,還傳出首席財務官王武小珍對外表示將另尋募資管道的插曲,加深外界對中國IPO的疑慮。
曾在2001年發生“誤報”當年財報的網易,在歷經暫停交易、美國證券交易所調查及恢復交易的風波后,今年四月再度被美國證監會發出通知,將對其因當年財務報告有誤,導致投資人損失一事,提出民事訴訟及罰款,讓中國IPO“屋漏偏逢連夜雨”。
中國人壽IPO前犯下兩大過失
英國《金融時報》在4月底一篇名為“中國IPO泡沫即將破裂”的文章指出,今年以來陸續爆發出眾多海外上市的大陸企業隱匿訊息、財報不清的疑慮,讓許多國際基金被迫正視:過度投資中國IPO是否恰當?
事情要追溯至2003年12月17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當時中國人壽的上市是紐約證交所該年最大的IPO,預定籌資30億美元。發行后股價在短短兩周內,從每股18.68美元,飆漲到35.9美元,結果這項IPO吸引高達45億美元來自各投資機構的認購申請,創下大陸企業海外IPO最高的案例。
但好景不常,今年2月初中國人壽遭檢舉在IPO之前曾經非法販賣保單,意圖提高市占率,包括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和香港證監會也陸續展開調查。中國人壽同時遭到美國股東的按鈴控告,指控中國人壽沒在上市文件中披露涉及54億元人民幣的會計違規行為。
這件跨國訴訟喧擾美國各大財經媒體,甚至讓中國財政部長金人慶出面,保證中國人壽的違規會計行為并非出于刻意隱瞞,而是內部審計人員不熟悉國外財報制度所致。
國際投資銀行只想撈一票就走
“這些IPO案,肥了負責承銷的國際投資銀行。”一家香港投資銀行的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說,只要是中國國企股在海外掛牌,根本不必辦說明會,講一句China,認購的投資人就蜂擁而至。因為報酬豐厚,國際投資銀行無不全力搶中國國企股的掛牌生意。
國際投資銀行為了賺錢,當然不會看壞中國市場。但香港證監會已正式提出警告:前兩年在香港股市掛牌的177件IPO案中,超過四成比例的股價漲幅都不敷交易成本。
被視為中國民營銀行楷模的民生銀行預計今年在香港IPO,原本當作中國銀行業海外上市的先鋒,卻在2月初被揭發偽造2000年股東大會紀錄,凸顯出所謂的優良企業仍然缺乏透明度的企業管理,尤其會計制度與國際標準落差很大。典范企業如此,更不要說其他競相到海外IPO的一般私營企業。
對于大陸企業“黑帳”,《亞洲華爾街日報》引述一位曾參與多家中國企業IPO事務的銀行家說,“他們或許已請會計人員查看了賬本,但如果他們備有三套賬本:一套給管理層看,一套給稅務機關看,另一套給審計師看,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不乏向中國招手者
就在黃華國宣布納斯達克將撤離大陸的同一場合,在場包括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日本東京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英國倫敦創業板、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在內的全球六大交易所高層人士,依然向大陸企業招手。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場董事總經理兼倫敦創業板AIM市場部裁馬丁·格雷姆就對媒體表示,倫敦創業板市場上的中國首家IPO有望今年誕生;而積極爭取中資企業的新加坡交易所也宣稱,預料未來幾年,將有40至50家中國的民營企業會在新加坡上市。
種種的丑聞并沒有削弱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的浪潮,光是浙江,就有超過70家企業等著大陸證監會批審通過IPO。此外,包括中國第二大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東風汽車、中海集裝箱運輸集團,隨后都將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上市。
元富證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說,事實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門檻比較低,譬如上海A股規定,上市需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且需要排隊等候,但在納斯達克就不需要這兩項條件。對許多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海外IPO不見得是把股票籌資當作第一要務,而是通過在納斯達克、紐約交易所等所謂“美國經濟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掛牌,來取得內地銀行的貸款認可。
根據中國官方估計,中國企業打算今年在海外股市籌集資金仍高達150億美元。看來等著搭下一波“中國概念股”便車的人,必須要有更大的膽量才行!
中概股在華爾街四起四落
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的第一波浪潮,可以前溯到1992年,當時中國證監會才成立,批準國內企業赴海外籌資,青島啤酒、上海石化等公司通過全球存托憑證的方式,首度將中國企業的股票推上華爾街公開上市,其中又以青島啤酒最搶手,共有39家投資銀行爭相為青島啤酒承銷股票,超額認購達到200倍。
但是這股熱潮到1994年就消退了,因為上市企業實際獲利和當初公司高層在推廣上市所畫下的大餅出入太大。
第二波以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為主的中國企業,又再度于1995年起想趁中國經濟崛起撈一筆法人的胃口,不過后來因為中國經濟過度發展,基礎建設部門出現惡性競爭,中國熱再度退燒。
1996年底,中國概念股以紅籌股為首又在華爾街掀起第三波上市狂潮,主戰場在香港。
以北京控股為例,1996年,中港的60大財團同時入股,6大富豪同時出席上市說明會,創下香港股市1200倍認購率的空前紀錄,但在1997年10月亞洲金融風暴襲擊下,外國資本市場就此對中國股票門戶深鎖,時間長達15個月。
一直到1999年2月17日,中華網重新回到華爾街投石問路,緊接著新浪、網易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也前赴后繼到美國吸金,才再度挑動中國情結。但之后沒多久,這第四波中國熱又被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給澆熄。
原本市場以為中國人壽將帶領中國企業在美國股市重新建立一片江山,但是違規交易被爆料之后,投資人的中國大夢又恐再次落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