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正盡情領略數碼相機帶來的美妙體驗,中國市場數碼相機的銷售節節高升之時,日經BP社卻拋出觀點,告誡數碼相機已經過了鼎盛期,要警惕數字泡沫
柯尼卡美能達控股公司的數碼相機業務2003年度增長率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按銷售額計算約增長70%,按銷量計算約增長200%。然而,由于售價下滑,該公司的數碼相機業務由2002年度的盈利變成了虧損。2004年度計劃將銷量控制在310萬部左右,基本與上年度持平,力爭重新實現盈利。
柯尼卡美能達顯像公司董事唐崎敬至謹慎地表示,“產量姑且不談,從銷售額來講,2005年以后數碼相機市場也就到頭了”,“至少應當冷靜地做出思考。既然不能靠量來取勝,那么就只能依靠那些充分應用了高倍率變焦和自主抖動補償技術等膠卷相機中積累的技術與產品”。
日本阿爾卑斯電氣董事山崎孝一表情嚴肅地說:“圣誕節商戰結束后訂單并沒有減少,今年的情況與2001非常相似”。 山崎表示,“作為月交易額超過5億日元的業務部門,和歐美地區的客戶每季度要召開一次正式的業務會議,以了解當地的供需情況,確定生產額。和日本國內的客戶最少每月一次。歐美客戶從3、4年前就開始定期召開業務會議,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
AV景氣 VS 2001年IT泡沫
聯合結算銷售額超過6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1億元)的日本阿爾卑斯電氣正在密切關注月銷售額5億日元的業務部門,以防止再次產生IT泡沫。為此,在占整個公司銷售額60%的業務中要定期召開業務會議,包括自身與客戶雙方目前的庫存量在內,各個部門共享顧客信息。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退出市場份額之爭的柯尼卡美能達,還是要對實際需求明察秋毫的阿爾卑斯電氣,其判斷與努力,都將成為預防IT泡沫重現的一座防洪大堤。
盡管如此,在泡沫破裂之前大家都相信只有自己沒有判斷失誤,這正是泡沫的本質所在。因而僅靠部分企業的戰略調整,并不能改變整個業界的大潮流,這種觀點具有異常充分的說服力。
那么,目前由數字AV推動的景氣繁榮與2001年IT泡沫前夕有何本質的區別呢?
據日本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會(JEITA)電子元件部介紹,面向民用領域的元件產品在日本半導體市場所占的比例由1996年的31%提高到了2002年的42%。而面向電腦和服務器等計算機的元件產品則由38%下降到了20%,可以看出產業的脫電腦化趨勢正在加速。
進入90年代以來,日本電子行業咀嚼了“自己的命運不得不聽命于他人的悲哀”。從彩電到VTR,曾在模擬時代的AV市場中領導全球的日本電子廠商,在電腦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中將主導權拱手讓給了美國產業界,手機產業的主導權也被歐美企業握在手中。
一家日本元件廠商的首腦回顧說,“IT泡沫時期,美國大型電腦廠商有意重復訂購內存,一旦供源過剩就低價賣出,給業界造成一種降價的壓力。由此即可看出只要自己不能創造市場需求,就永遠只能按照別人的藍圖聽任擺布”。
據日本經產省推算,新三大件在2011年以前可望形成最大約26.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77億元)的市場需求。由于今后日本將改播微波數字電視,因此隨之而來的電視機更新換代需求無疑將成為市場需求的核心。
雖說預測的數字大小有異,不過數字AV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這一點恐怕誰都沒有異議。 那么剩下的課題就是日本產業界如何去盡力確保利潤,不要讓業績再像過去那樣猛漲暴跌,大幅波動了。
數字AV能否改變景氣周期
為此,日本電子廠家必須擺脫在電腦和手機方面受制于歐美產業界的狀態,避免像液晶行業那樣與韓國和臺灣廠商進行投資戰,獨自制定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藍圖。此戰略的徹底貫徹,是日本產業界必須做的事情。
日興證券(Nikko Citigroup)股票調查部經理寺西清高指出,“日本產業界正在確確實實地進行由量產型向開發型的轉變。每年能夠向數字AV領域投入4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07億元)左右研發費用的,除了日本產業界以外全世界絕無僅有”。
在2000年度到2003年度的4年時間里,年投資規模在3000億日元以上的主要電氣廠商有松下電器、IBM、索尼、摩托羅拉、英特爾、日立、諾基亞、NEC、東芝、富士通和三星電子。其中松下、索尼、日立、NEC、東芝、富士通等日本廠家與手機領域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一樣明顯屬于開發型企業。
與此相反,量產型的代表則非三星莫屬。從內存,到AV產品和手機,三星擁有與“綜合電氣廠商”的頭銜名符其實的業務組合。考慮到三星的研發費用是多個領域的總和,僅就數字AV的技術開發而言,一直被人嘲笑是“集中與選擇的劣等生”的日本廠商,尤其是研發經費排名首位的松下和第三的索尼令人刮目相看。
日本電氣產業界過去始終未能避免4年或3年一次、被稱為硅周期的大衰退。如果說這是因為市場需求依賴別人的結果,那么以日本為主導的數字AV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景氣變動的周期。
在由日本廠商主導的數碼相機領域也許不可能完全消除景氣周期。不過,如果具有不同于電腦和手機的景氣周期的數字AV能成為中流砥柱的話,“2006年的危機”就有望避免,可將經濟衰退控制在很小的程度上。
掌握關鍵元件生產是關鍵
以索尼的數碼相機為例,去年秋季推出的超薄型“T1”和810萬有效像素的高檔機型“F828”中,索尼采用了全新的CCD和圖像處理引擎等核心半導體部件。
普通CCD使用的是紅、綠、藍3原色濾色器,其作用是將圖像轉換成數據。索尼的新CCD通過在3原色基礎上使用祖母綠色的第4色濾色器,減輕了CCD與生俱來的不自然的色彩效果。通過與名為“實時圖像處理器”的全新圖像處理引擎相配合,不僅可表現自然的色調,而且還通過高速處理大大縮短了起動時間和連拍間隔。
包括外銷在內,索尼的CCD業務在全世界是最大的。不過,這種4色濾色器和實時圖像處理器的成套產品卻無對外銷售計劃。不言自明,索尼的數碼相機競爭力已經寄托在這種半導體部件身上。
在索尼負責CCD業務的圖像元件公司總裁鈴木智行說,“CCD利用電流傳輸圖像數據時,哪怕只是少了一個電子數據,人眼就能看出缺少一條線。面向數字AV的半導體是特點完全不同于電腦內存的電子元件產品。韓國和臺灣廠商無法輕易模仿”。
在數碼相機領域,今后數年內極可能出現兩極分化,或者脫穎而出,或者慘遭淘汰。
能夠最終確保利潤的只能是那些擁有自主開發鏡頭組件(包括CCD等圖像傳感器)、核心半導體部件、液晶屏和充電電池這4種關鍵元件的實力廠商,或者品牌知名度高和擅長市場營銷的企業。
三洋、索尼和佳能三強明顯屬于能夠自主生產關鍵元件的開發型企業。只要完全掌握住技術開發的主導權,就能不改變在供需波動方面受他人擺布的命運。防止2006年危機重現的魔杖就掌握在日本廠商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