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互補型的連接渠道,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近日召開的在華外資銀行會議上明確表示,管理層正在“醞釀和研究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準入”的方案。這個讓商業銀行蓄謀已久、基金公司提心吊膽的政策舉措終于將要落錘了。
基金業內人士普遍的反應是:商業銀行進入基金業必將會使基金業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直接表現為基金業的人才流動、資金流動,最終結果是使一些實力不足的基金公司倒閉或破產。
大變局來臨
“商業銀行進入基金業意味著未來1-2年之內基金業將面臨著新一輪優勝劣汰?!币晃换鸸救耸扛嬖V記者。
他的擔心是:表面看起來中國基金業整體發展迅速,但個體依舊十分脆弱,經過幾年發展的基金公司仍舊畸形,完全沒有自己的銷售體系,也不可能依照國外的模式建立經紀人隊伍或銷售公司,只能完全依靠商業銀行銷售。
“表面看起來基金公司賺取的管理費比較高,但實際上是越來越多地將利潤輸送給其他相關群體。例如基金銷售中,基金公司幾乎將所有的申購和贖回費貢獻給銀行、券商和保險公司?!?/p>
目前基金業是一個貧富相差懸殊的行業,全國的基金公司有34家,共管理了將近3000億的金融資產,但是大的基金公司如南方、華夏、博時管理資產近300億,而小的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不足10億。
“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在負債經營,其股東已經不堪重負?!敝行抛C券一位人士說。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我現在就盼望我們的公司趕緊換一個強勢股東,這樣才能應對未來各方面的壓力?!?/p>
“最多到了明年,就會有一批基金公司被收購或者倒閉?!币晃回攧展救耸款A測,這種市場化的格局是誰也無法改變的,未來基金市場可能不會存在一、二、三等級的基金公司,可能直接分化一級基金公司和三級基金公司。也就是說,有合資背景和商業銀行背景的基金公司演化為第一等級,而其他則淪為第三等級。
“這樣的結果對個體可能不算好事,但對整個基金是好事,因為它提高了整個行業的競爭力?!?銀河證券基金研究和評價中心杜書明博士表示。
外資壓力
對于法國興業銀行集團、荷蘭國際集團這類國際金融巨頭,今天的中國金融界已不再陌生。
數據顯示,目前法國興業銀行集團管理著786只共同基金,管理資產總額達2320億歐元;荷蘭國際集團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5030億歐元,預計到2005年將突破1萬億歐元。而國內基金業發展了近六年,目前基金總量才到3000億人民幣,不及上述任何一家的十分之一。
即使存在這么大差異,這些國際金融巨頭們也從未放棄過對中國市場的爭奪,先后以各種方式進入了中國資產管理市場。眼看著大佬們不斷地吞噬中國金融市場,國內商業銀行只有“咽口水”的份。
允許商業銀行進入基金業,“是開放式金融市場下的大勢所趨?!币晃粯I內人士評價。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1.9萬億元,企業存款8.02萬億元,總量達到20萬億元。巨大的資產存量自然讓國內外具有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心動不已,而通過各種方式打入中國金融市場已被列入各個國際性金融集團的戰略規劃。
中國入市承諾為外方金融機構參與中國資產市場開辟了一條便捷通道。2000年到2002年間,很多國際金融機構開始頻繁地與國內券商、基金公司親密接觸,討論合作事宜,但由于無法可依,進展速度不是很快。
直到2002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為外資金融機構介入國內資產管理市場提供了法律依據。按照《規則》,在2004年之前,外方在合資基金中所持股權比例只能為33%,但這種限制絲毫沒有減弱外資參與國內資產管理業務的熱情。
到2002年10月16日,中國首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國安基金管理公司獲準籌建,之后的合資基金發展如日中天,一年以后,已經有9家合資基金公司成立,還有三家正在報批。
合資基金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適應程度也出乎人們意料。2003年初,法國興業銀行集團和荷蘭國際集團在中國的合資基金公司——華寶興業基金和招商基金公司才開業,但一年以后已經各自管理近百億元的人民幣資產。讓人感嘆命運不公的是,中國本土產的基金公司如金鷹基金、天同基金雖然比華寶和招商設立得要早,但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不及兩家合資公司的五分之一。
根據《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有關規定,在2005年,外資在合資基金中的持股比例可達49%,2006年時可提高至51%。并且,除了資產管理業務外,這類國際金融巨頭在中國開展的業務還有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等,如上述的荷蘭國際集團目前在中國的業務就有保險、銀行、基金三大類。
而國內商業銀行受制于法規的限制,只能做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有一些市場人士認為,如果不放開國內商業銀行業務范圍,依靠單一業務的國內商業銀行將無法應對金融業全面放開后的國際挑戰?!捌浣Y果只能是國外金融機構逐步蠶食掉國內資產管理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蓄謀已久
與國際金融集團多渠道、多領域開展國際業務不同的是,國內商業銀行拓展國際業務的條件尚不成熟,在此情況下,對國內金融市場寸土必爭就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之道,而資產管理業務被認為是重中之重。
正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資產管理業務是一項最沒有風險而收益最為豐厚的業務,商業銀行早就垂青這塊業務,暗地里也通過各種方式展開對此項業務的爭奪。
這種爭奪在2003年5月和7月浮出水面。南京商業銀行分別聯合了江蘇省內11家中小銀行和省外6家城市商業銀行,成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資金聯合投資項目,項目的投資范圍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合計管理的資金總額為11.8億元。
此項目被稱作貨幣市場基金的雛形,但商業銀行的雄心顯然不止于此。當時南京商業銀行的人員就表示,此項目為“推出真正的貨幣市場基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當時票據市場規模,有人預測貨幣市場基金的容量也就幾百億,對商業銀行和基金公司來說,誰搶先一步誰就占據有利位置。
于是在2003年初,數家基金公司將已經成熟的貨幣市場基金的方案上報給證監會,之后,由于銀監會和證監會在政策協調上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貨幣市場基金出爐一推再推。
直到2003年11月份,招商、華安、博時三家基金公司拿到第一批有關貨幣市場基金的批文,并順利發行了將近150億元的貨幣市場基金,而商業銀行發行貨幣市場基金的呼聲卻漸漸平息了。
“顯然,基金公司的貨幣市場基金業務已經涉足到商業銀行的領域,肯定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杜書明表示。
而商業銀行在搶奪貨幣市場基金中失利沒有影響到其參與資產管理業務的激情,他們也一直在積極推動管理層對商業銀行介入資產管理業務進行松綁。
現在看來,這種推動終于得到了結果。允許商業銀行進入基金公司等于給商業銀行從事資產管理業務開了閘門,據說已經有數家商業銀行的方案在上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