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燃煤電廠的大量興建,空氣質量數年來持續改善的趨勢在2003年戛然而止
中國各地大量興建燃煤發電廠的熱潮正讓多年來治理污染的成績逐漸付諸東流,并殃及到了鄰國的空氣質量。持續的電力短缺使中國全國上下如臨大敵,加大電廠建設力度成為應對之策。中國已是連續第二個夏季發電能力滿足不了用電需求,導致拉閘限電的情況時有發生,政府不得不向公眾發出號召,要求大家即使在炎炎夏日也盡可能不開空調。
但政府對缺電問題的積極應對卻正在帶來一些其他的問題。中國的發電廠無論新舊多使用煤炭作燃料,電廠的煙囪將大量的煤塵和硫化物排入了大氣。(二氧化硫不僅可以導致酸雨,還能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空氣污染雖然是中國的一個老問題,但更令人頭痛的是這一問題正在惡化。官方數據顯示,空氣質量數年來持續改善的趨勢在2003年戛然而止。當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了2,160萬噸,是1998年以來首次突破2,000萬噸。形勢的突變使政府在2005年之前將硫化物排放量降至1,800萬噸的目標看來已無望實現。
亞洲開發銀行的環境工程師丹·米利森說,幾年來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的局面現在被完全逆轉了過來,空氣質量明顯惡化。
更糟糕的是,風攜帶著有害物質不僅吹遍了中國大地,也吹到了韓國和日本這些中國的近鄰,甚至遠達北美。所以,空氣污染不斷惡化不僅會損害中國大陸人民的健康,還會給中國與其重要貿易伙伴的關系帶來麻煩,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關系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北風將被污染了的空氣從大陸吹到了香港。在中國周邊的這些發達地區,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近些年已在增強,而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使它很容易成為在環境問題上遭攻擊的靶子。
能源供應與環境保護的兩難
中國大陸的環境保護運動尚在起步階段,而在以持續經濟增長為首要目標的政府機構面前,環保團體的影響力微乎其微。誠然,一些政府官員已表示在經濟增長方面要改變“重量不重質”的局面,并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即不能將GDP僅僅等同于經濟產出。然而一旦面臨有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電力短缺問題,這類高姿態言論就銷聲匿跡了。
雖然中國的發電量在世界上已僅次于美國,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中國去年的用電量增長率達到了15.4%這一歷史最高水平,發電能力遠遠無法滿足用電需求。
盡管中國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降低用電需求,但真正的著力點還是增加供應。從2003年初開始,政府取消了在電廠建設方面的計劃控制,允許增加投資擴大發電能力。截至去年末,中國的發電能力預計已增加到421,810兆瓦,較上年同期躍升了19.5%。假設每兆瓦發電能力的建設成本為100萬美元,粗略估算下來2003年和2004年建設新電廠將需要近700億美元的投資。
2003年和2004年將近四分之三的新增發電能力將來自所謂火力發電廠,中國的這類電廠主要是燃煤發電廠,但也包括一些以石油或天然氣作燃料的電廠。中國各地之所以明顯傾向于建設燃煤電廠,是因為它的建設成本相對低廉,而且中國的煤炭儲量十分豐富。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謝振華說,煤炭仍然是中國主要使用的能源,這是事實。他對建設燃煤發電廠的缺點也表示認同。雖然中國也在建設污染較輕的燃氣發電廠和核電廠,但在2006年之前不會有這類項目建成投產。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今后至少20年內中國的電力主要還要由燃煤發電廠來提供。
在北京召開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謝振華介紹了一系列國家環保總局用以降低燃煤發電廠空氣污染程度的政策。其中包括要求所有新建電廠都安裝脫硫設備,提高對現有電廠的污染監測水平,并對減少污染物排放提供獎勵,如允許污染控制得好的電廠提高上網電價等。
這些都是切實可行的措施,如果能夠嚴格執行,將有助于把新建發電廠的污染排放量降低三分之二以上。但即使這樣,電廠的污染物排放仍將呈凈增之勢,而經濟計劃制定者和各地的公用事業機構仍將建設新電廠看作解決電力短缺的最佳選擇。不過觀察人士指出,解決電力供應不足還有其他辦法,如節電、提高電力利用率和使電力傳輸網更加完備等,完備的電網可以使各地之間相互調濟電力余缺。
國際合作治理跨境污染
對于中國周邊地區國家的許多官員來說,無論何種措施,只要能夠最大幅度減少本國上空來自中國的污染物,他們都愿意予以支持。不過他們仍然不愿意在這個問題上與中國對抗,因為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的最強大動力。去年,中國吸納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日本出口增量,并已成為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和直接投資目的地。
日本的一些環保主義者指責中國導致日本空氣質量惡化。大阪民間組織“拯救大氣和地球聯盟”的負責人Mitsutoshi Hayakawa說,中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導致日本酸雨增多。雖然日本政府正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但做得仍然不夠。
但日本政府卻對這一說法持保留態度。日本環境省官員Keiko Segawa說,難以證實是否是中國問題加重了日本的空氣污染。
她說,一些仿真試驗顯示,日本酸雨中所含硫化物的10%到30%來自中國。Segawa說,試驗結果顯示,如果中國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日本酸雨中來自中國的硫化物也會相應減少,但實際監測尚未能證實這一點。
日本協力銀行(JBIC)負責向中國放貸的董事Makoto Nakao則滿口外交辭令:包括空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是個全球性問題,日本將支持中國政府解決這一問題。過去10年間該銀行已向中國提供了1,450億日圓(130億美元)的貸款,用以降低發電廠的污染物排放。
但對于JBIC這樣的國內機構,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作用類似的跨國機構而言,只有某國政府提出要求后它們才能向其發放貸款。困難之處在于,它們既要勸說中國政府為減少本國污染物排放而申請貸款,又不能讓中國政府覺得自己成了中國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惡化的替罪羊。亞洲開發銀行的米利森說,亞行當然愿意為可持續性的能源開發提供資金,但它無法強迫別人向自己借款。
與中國政府環保部門合作的境外人士稱,他們現在正試圖與中國的政府官員和學術界人士建立關系,逐步積累足夠過硬的證據,以便向中國官員表明及時采取行動的必要性。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香港政府官員說,與中國大陸官員打交道的最好方式不是指手劃腳,而是與他們分享所收集到的數據。
除了香港與中國大陸開展的環保合作外,其他一些處理環境問題的地區性合作機制也已建立:韓國、中國和日本的部長級環境官員目前每年都舉行會晤,一些跨國性研究項目也在進行之中。這些努力最終可能促生一些明確的環保政策。
韓國能源研究院的Boo Kyung Jin說,跨境污染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但幾年內還不太可能展開這方面的國際合作。他說,各國還無法就跨境污染的量化標準以及應對之策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