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要找出一家在創造力方面遜色于Levi Strauss的公司似乎不太容易。這家頗具名氣的牛仔服制造商已被證明落伍于潮流:樣式老化,宣傳乏力。當Philip A. Marineau于1999年進入這家總部位于舊金山的公司擔任CEO時,他啟動了一個字的建議:創新。在Levi期間,Marineau派出大量設計精英前往歐亞的時尚廣場采集設計靈感,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產品的成功問世。
又一個成功故事誕生了?問題沒那么簡單。新開發的牛仔裝在海外市場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但在美國卻幾近無人問津。靈光閃現的Dockers休閑褲也未收到期望的青睞。2003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4000萬美元,全球銷售下滑至18億美元。
過去的數十年間,新產品以年均增長7%的速度涌入美國,同期銷售額卻只增加了3%。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巨額研發投入與企業贏利能力并無直接關聯。僅注重增加投入的做法只會帶來資源的浪費。解決之道在于:提高創新的產出(ROI2)。
如何達到上述目的?答案藏在企業微觀經濟層面的諸因素上。有三項原則是我們認為可確保組織提升創新產出的,我們稱之為創新的三根支柱。
支柱一:了解你的創新有效性曲線。在這個層面上,創新由一系列新穎元素構成。“新穎”并不代表告別過去,現有品牌擴展就是很好的創新,高露潔增白牙膏就是不錯的例子。真正的創新意味著為市場帶來新的產品、技術、流程、內容甚至是對現有產品和服務所作的全新的展示和推廣。
支柱二:控制創新價值鏈。對創新有效性曲線的提升要求管理者對“創新意味著組織多個層面能力的增強”有深入的認識,而不是將其理解成個別的、獨立的活動。強大的創造力意味著四種關鍵能力的提升:觀念構成、項目選擇、研發和商品化。只有上述四項因素均獲得控制,才能支持創新有效性曲線不斷提升。
支柱三:即使是致力于新品開發的企業也不必控制全部的創新能力。正如最為出色的公司管理著不斷延伸的供應鏈,優秀的創新者懂得對創新價值鏈進行分割,并將其中的某些部分分包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