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和胃炎病人,除了遵守醫囑合理按時服藥外,運動鍛煉也非常重要。因為運動可以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使胃腸道蠕動加強,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運動鍛煉可以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隔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地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可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有利于保持胃腸道粘膜的完整性,加強胃腸道粘膜的防御機制,這對于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愈合,可以說優點多多。此外,在臨床上也印證了適宜的運動鍛煉可以使機體內臟器官的血液循環加快,這不僅可改善胃腸道的功能,還可以調節肝臟、胰腺等消化器官的功能。
采用運動療法進行康復保健者,應遵循三項基本原則:
1.選擇適宜:要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病情和興趣,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對于中年以上的病人,應特別注意其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情況,是否能夠與所選擇的運動鍛煉方法相適應。
2.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量。在開始進行運動鍛煉時,運動量以小為宜。隨著病人機體健康狀況的改善,運動量可逐漸加大,達到應有的運動強度后即維持此水平堅持鍛煉,忌無限制加大或突然加大運動量,以免發生副作用。
3.注意合理:不宜在飯后進行劇烈運動,也不應在劇烈運動后立即進食。一般較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應在飯后1小時后進行,飯后進行一般散步則有助于消化和吸。在運動療法時,還要注意全身運動與局部運動相結合,以期取得較好的康復保健作用。一般以全身運動為主,同時配合一些適當的按摩治療,這對癥狀改善有一定的幫助,也可能對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有所益處,從而促進潰瘍的愈合。
運動的具體方式
1.散步
采用速度緩慢、全身放松的步行,每次20~3O分鐘,運動量宜小,特別適宜在風景優美的環境里步行2公里左右。通過散步的方式,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全身及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曖氣等癥狀以及促進潰瘍愈合,均有一定的作用。
2.醫療步行
醫療步行是采用一種對距離和速度有具體要求的步行法。其運動量根據需要而定,并循序漸進地增加,以達到一定的鍛煉效果。通常根據環境條件設計幾條不同運動量的路線,酌情選用。例如第1條路線:來回各步行400~800米,每3~4分鐘走200米,中間休息3分鐘。
第2條路線:來回各步行1000米,用15分鐘走1000米,中間休息3~5分鐘。原速返回。
第3條路線:來回各步行1000米,其中有5~15度坡路200米,用15~18分鐘走完100O米,休息5分鐘,原速返回。一般先選擇第1條路線進行步行鍛煉,每天1~2次,經兩星期左右的時間待病人適應后,再進行第2條路線的步行鍛煉。依此,再過渡到第3條路線的步行鍛煉,并長期堅持。
3.慢跑
慢跑是一種全身放松的慢速度跑步,適于有一定鍛煉基礎的消化性潰瘍患者。跑步時要求全身放松,先足跟著地,而后全腳掌著地。慢跑時間可從5分鐘開始,逐漸延長到15分鐘乃至30分鐘。從醫療步行向慢跑過渡,可采用走跑交替的方式,例如走30秒或
1分鐘,然后慢跑30秒或1分鐘。這樣,可逐步適應慢跑鍛煉。
4.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可選擇來往車輛較少、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公路或體育操場進行鍛煉,可每次騎車鍛煉30分鐘,每天1~2次。騎車時的車速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為宜。如有條件采用室內功率自行車鍛煉,速度可采用每分鐘50~60轉,并通過調整阻力來掌握適當的運動量。
5.醫療體操
醫療體操是應用人體各種功能運動來防治疾病并促進康復的一種體操運動。這類運動鍛煉的特點是:可以靈活地把運動分解成各種基本動作,選擇身體某一部分來進行功能鍛煉,因而能因病而異地進行康復治療。醫療體操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可以采用廣播體操代替進行運動鍛煉,需要連續做2~3遍,約10~15分鐘,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可每天鍛煉1次。進行醫療體操鍛煉時要以全身活動為主,四肢與軀干輕松而有節奏地運動,同時配合深長腹式呼吸,以有利于改善胃腸功能。
不過,下列病人應慎用或忌用運動療法:消化性潰瘍患者有穿孔、出血或癌變可能的;有明顯幽門梗阻者以及在潰瘍病活動期的患者。這些病人都要避免或減少腹部運動,以避免誘發出血或穿孔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