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3月20日前后的春分節氣,是冬季結束的標志,因而3月的氣候特點是前冬后春,橫跨于兩季之間。根據氣象資料統計,上海地區3月的月平均氣溫,一般都在8.5攝氏度左右,其中月平均最高氣溫可達到12.7攝氏度,月平均最低氣溫為4.9攝氏度。近10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轉暖的緣故,上海地區3月的月平均氣溫正呈現逐漸升高的趨勢,但也時常會冒出陣陣寒意。
氣象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在中醫學和醫療氣象學理論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類季節轉換時期,通常被認為是關系到人體生命健康、疾病預后轉歸十分關鍵的重要節點。初春時節萬物升發,使得各種致病微生物,進入迅速生長繁殖時期。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冬春交替時的群體發病率是春夏之際的4倍、夏秋過渡期的2倍、秋冬過渡期的1.2倍。
而造成冬末春初疾病多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冬季嚴寒低溫、偏北大風、空氣干燥、短日照、高氣壓等因素的刺激,人體的生理機能為了減少熱量的損耗和散失、保障體內重要臟器和全身的營養供應,被迫作出了一系列收縮調整的保護反應。但隨著季節的轉換、氣溫的回升,這部分長久抑制的生理機能此時正在逐漸恢復之中,體內的生物節律、代謝速度也隨之加快。但問題在于:這一階段氣溫并不十分穩定,忽冷忽熱、時陰時雨,而且早春3月晝夜溫差又較大。此時若是機體調整不當失于防護,或氣象變化過于頻繁、反復波動,就極有可能導致人的免疫機制紊亂、抗病能力下降,一旦遭受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便可誘發各種疾病。
例如,早春時節氣溫有時會突然下降,出現所謂的“倒春寒”現象,且一年四季中又以春季的風速最大,因而初春時期的低溫大風,經常會使人體感到措手不及難以適應。中醫認為:春季主氣屬風,其善行而數變被稱為百病之長,最易導致人的體溫下降,侵犯人的皮膚、呼吸道、肺等器官。據實驗證明,當氣溫在零攝氏度左右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體就會產生氣溫下降5~6攝氏度的感覺,故而每當狂風呼嘯肆虐之時,往往就是表衛不固體弱之人發病的高峰期,因為此時人體非常容易被風邪吹得門戶敞開、漏洞百出,各種病邪便會乘虛而入。所以,臨床觀察發現每年的冬末春初,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都會明顯增高。
流感
這種由流感病毒引起、傳染性很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倘若不注意休息與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中耳炎、喉炎、肺炎、腦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并發癥。而流感的好發季節就在冬末春初;在長江下游地區,夏季也可能發生大面積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
這是一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之中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較為多發;在兒童較為集中的地方如幼兒園、學校,很容易引起腮腺炎的暴發性流行。
水痘
這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水痘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兩季多發。
百日咳
雖說百日咳四季都有散發,可據統計此病在冬春季中的發生率最高。癥狀主要有陣發性咳嗽現象,且呈痙攣性,可持續1~2個月以上;劇咳可導致面部皮膚出血點、眼結膜出血、鼻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流腦
這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炎癥。好發季節為冬春季,在長江下游地區3~6月份是其發病的高峰期。患者在流涕、咳嗽(酷似感冒)后,可突發高熱伴有劇烈噴射狀嘔吐,以及煩躁不安或嗜睡、驚厥、昏迷等表現。皮膚可出現本病特征性的出血性淤點、淤斑,最早見于臀部、肩肘部。
肺結核病
這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本病近年來有增多趨勢。該病四季都可散發,但以春季的發病率為高。主要表現為不規則低熱、食欲不振、消瘦、盜汗、疲乏等,出現所謂的“結核中毒”癥狀。
肺炎
早春時節,老年人肺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驟然升高。若出現原因不明的精神萎靡、不思飲食或臥床不起;感冒后遷延不愈、呼吸加快、面色潮紅,口唇發紺;“老慢支”病人出現呼吸急促、痰多色黃或混有血絲時,應予以高度警惕。
風疹
又名“風痧”、“風癮”,本病多見于冬春兩季,5歲以內小兒較易發病,成年人也偶有發生,特別是孕婦患風疹后能引起胎兒畸形。所以,最重要的是預防孕婦患風疹,以減少先天性畸形的發生。妊娠4個月以內,若患風疹應終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