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到秋冬季,人們往往就會“進補”,以為吃了補品便能防病治病、健康美麗、延年益壽。于是,洋參含片、補腎膠囊、深海魚油、六味地黃丸……市場上的補品越來越多,保健品專柜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公文包里、辦公桌上,名目繁多的補品也隨處可見。事實上,“進補”與“會補”并不是一回事,即使補品再好,若沒有好的方法,再補也是枉然,“空補”耗錢勞神,“毒補”便危害健康了。因此,不管是洋參片還是六味地黃丸,是不是適合你,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補調理。專家認為,進補的原則是“藥補不如食補”,“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過量,宜細水長流。
走出進補的誤區
病例1
退休工人老李,身體一向不好。兒子看到市場上龜鱉丸銷售很好,吃的人也很多,口碑也不錯,就買來給老父服用。還不到一個星期,老父就出現了腹瀉的癥狀,服用了好多止瀉藥都不管用。咨詢了醫生才知道,老李的體質根本不適合吃龜鱉丸。
病例2
中學教師方先生,平日工作比較辛苦,熬夜是常事,因此身體很差,經常有頭疼腦熱。聽同事說,六味地黃丸是不錯的補藥,而且是近千年的古方,沒有副作用。于是,也買來吃,但效果沒有看到,卻惹上了拉肚子的毛病。

病例3
公司職員賈先生,不久前遇到一個攤販正在路邊推銷“補品”,直說得天花亂墜,仿佛頃刻能消百病。他聽得心里癢癢的,雖然覺得貴了點,還是解囊買了兩盒“試試”。沒想到這一“試”試出了口干舌燥、大便干結,然后是牙齦腫脹作痛,接下來還發現一側眼結膜出血。賈先生此時才感覺不對,急忙去醫院咨詢。
病例4
英文翻譯杜女士,在一次看中醫時,醫生推薦了一種保健品,她服用后感覺很好。從此之后,美容補品成了她的最愛,什么美容補品上市就買什么,以為凡有美顏保健功效的便可放心服用,也不管自己是何種體質,一切跟著廣告走。一個月前她又一次買了一種據說能“美容”的補品,沒想到帶給她的卻是小肚子時時作痛,月經量越來越少,面色愈吃愈白。于是,杜女士又一次去看中醫。
病例1、2中的老李和方老師都屬于脾胃虛寒的體質。而龜鱉丸和六味地黃丸都是滋陰的藥物,對于這類人,服用這兩種補藥將使寒濕留滯于脾胃,導致長期的慢性腹瀉,反而對身體有害。病例3中的賈先生和病例4中的杜女士的進補都是盲目的和不可取的。顯然,賈先生是熱體質吃了熱性的補品引起的疾病反應,猶如火上澆油,燒干了體內的津和液,爆破了微血管。如果不及時剎車,一旦體內重要內臟中更大一點的血管破了,其后果將不堪設想。杜女士是寒性體質,卻斷斷續續吃了不少寒性的補品,令她“氣血兩虛”,此時美麗又從何談起?

現代醫學沒有進補的概念,只講究增加人體營養,補充能量,預防疾病,維護人體的健康和提高抗御疾病的能力。對有病的人來說,中醫強調有針對性地合理進補,可以糾正因疾病引起的氣血虧損、陰陽失調,達到增強體質、恢復平衡、排除病邪和提高身體抗病能力的效果。因此,進補往往是防治兼顧的方法和手段。但進補并不是幾味補藥疊加那樣簡單,一不小心,也許你就會跌入進補的誤區。
進補五誤區
誤區一 人人都可以進補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補的,因為人的體質有熱性、寒性和平性之分。熱性體質表現為興奮、怕熱、食欲佳而口易渴,面色過紅,體態偏瘦,便秘尿赤,血壓、血脂、血糖常偏高等,因而宜食小米、綠豆、甲魚、鴨、鵝、兔、墨魚、河蟹等偏寒涼性的食物,不宜進補紅參、鹿茸及熱力較強的補藥。寒性體質表現為怕冷、易乏力,面色蒼白,食欲不佳,體型偏胖、便溏,并伴有貧血、血壓偏低等情況,宜食牛、羊、烏骨雞、桂圓、紅棗、南瓜等食物,不宜服用銀耳或含糖分較高的滋補膏劑。平性體質的人則可兼食寒性和熱性食物及牛乳、蛋類、鴿子、鴨子、海產品、河魚等食物,不需特殊進補。總之,最好先請有經驗的中醫診治一下,再按各人不同的體質,擬定適合自身特點的膏方服用,這樣方能強身健體。
誤區二 晚補不如早補
在很多人看來,進補是老年人的事情;也有人認為進補年齡越小越好,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未成年的孩子長胡須、來月經等不良后果。其實,進補是有一定年齡界限的——過早易影響人體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失去了進補的大好時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進補,而女子則可早一些,一般約在35歲左右。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轉折點,許多疾病如心腦血管疾患、增生性關節炎、癌癥等在這個年齡前后發病率最高。所以,此時進補,不僅適宜,而且是必要的。
誤區三病后就得進補
病后就得進補,這似乎已成一種習慣,仿佛補品吃下去就會很快恢復健康,其實不然。進補需對路,貴在細水長流。一旦生病,首要的是及時診治,而不是急著先進補。若擅自進補,無疑會使病情復雜化而延誤診治,嚴重者還會因誤補而致命。
中醫認為:“虛則補之”,無虛則無須進補。打個比方說,進補有如對號入座和量體裁衣。陰虛多內熱應補陰,若補陽就好比火上澆油;陽虛多怕冷應補陽,若補陰猶如雪上加霜;氣虛要補氣,血虛要補血。而患者往往是虛實夾雜、病情復雜,容不得亂補、濫補。因此,無病時應注意調理保養,有病或大病初愈后,即使需要進補,也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誤區四進補就是直接服食補品
許多人認為,進補就是直接服食補品。其實,進補是需要打基礎的,即“引補”。一般來說,內濕重的可先選用苡仁、陳皮以調整脾胃功能;寒體也可燉些羊肉,如生姜羊肉大棗湯等。此后再服食補品,既可增加滋補效果,又不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通常,氣血兩虛者在進補前可適當食些精肉,如牛肉、羊肉、雞肉以及蜂王漿、牛奶、雞蛋、豆漿、紅棗、桂圓等。
許多人都有在秋冬季吃膏滋藥的習慣,這并無不可。但在進補膏滋藥之前,應辨明體質類型服用1周~2周的調理中藥,俗稱“開路藥”,能起到祛除邪氣、調理脾胃的作用。
誤區五越貴的補藥進補效果越好
不少人認為,進補就是吃貴重補品。于是,鹿茸、西洋參、冬蟲夏草、龜板膠、野山參等名貴中藥材都成了香饃饃,有的一次進補費用就達數百元或千元以上。服用以后,有些人的確收到了強身健體的效果,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出現許多副作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受補”。中醫主張,進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為補臟,二為補腑。補五臟應以補為主,補六腑以通為補。而補五臟也不一定要用名貴中藥。至于六腑以通為補,主要與消化和泌尿系統的排泄有聯系,則更用不上名貴中藥了,保持消化道的暢通和吸收良好,就可達到進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