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曾經下過這樣的論斷:沒有一種災難比心理障礙給人帶來的痛苦更為深重。
在中國,隨著社會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關注心理問題。對于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老百姓來說,健康不只要求沒有疾病,而且要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高速發展的轉型期,經濟發展和體制交替所帶來的變化,急速沖擊著每一個人。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巨大,也影響著人們的心境。根據衛生部公布的資料,目前我國各種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多達1600萬,占人口總數的1.23%。心理問題得不到改善的后果之一,就是每年因自殺死亡的人數攀升至25萬~28萬,觸目驚心。無疑,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質量,也關系到家庭安康和社會穩定,需要個人、家庭和社會共同來關愛。
古今中外無數活生生的事例證明,保持良好的心境,是預防醫學、治療醫學和康復醫學一帖不花錢的特效藥。這帖“藥”既便宜,又好配,而且終身見效。如果心境好,人生每天都是鳥語花香、樂趣無窮,利于健康長壽;反之,如果心境差,人活得很累,生命質量也不能說好,更毋庸說健康長壽了。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自己未必能選擇。很多時候,我們只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社會,而無法讓社會反過來去適應自己。而一個人的心境,則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相同的環境,類似的條件,有的人能適應,有的人卻完全不能適應。與其說這是外部條件在起作用,還不如講是心境決定了人生許多際遇因緣。
作為滬上一本廣具知名度的醫學健康類雜志,《康復》20年來長期致力于研究、宣傳心境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刊登了許多頗富見地的文章。《心境健康人長壽》一書,就是長期在《康復》工作、曾任副總編輯的周靖竹先生,將他持之以恒研究的心得結集出版的成果之一。此書所提“健康需養心,養心需調攝”之心得以及精心歸納的“養心四法”,都是不可多得的健康良方,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和揣摩。書中倡議創建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新世紀養生保健學——“心境學”,值得眾多專家與學者合力構筑與完善。
在此還要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正是他們策劃了這套“媒體走向生活·健康”叢書,把媒體的視角與社會大眾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這套叢書所選取的話題出自生活,且新穎活潑,有利于媒體進一步貫徹“貼近社會、貼近讀者、貼近生活”的原則,為讀者提供有益的精神產品。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擁有的以促進百姓健康長壽為己任的《康復》雜志,今后也將為廣大讀者奉獻更多、更好、更具實效的保健良方,為現代人提高生活質量、邁向健康長壽而出謀劃策,貼身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