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的氣象特點
在我國,冬季多刮寒冷的偏北和西北風,人們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冷空氣南下”。上海位于北亞熱帶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冬季西北風盛行,每有一次來自北方、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南下,即可導致氣溫明顯下降。然而長江三角洲地區,12月尚處于冬季的初期,氣溫并不是冬季中最低的,上海市12月份的平均氣溫一般都在6.2攝氏度左右,而月平均最高氣溫則可達到10.7攝氏度;即便是月平均最低氣溫,也在零攝氏度以上,為2.74攝氏度。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根據醫學研究證實,冬季低溫對健康危害最大的是人的頭部。寒冬季節,頭部如果長期暴露在外,又未受到良好的保護,受到寒冷的刺激,就會造成頭部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引起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血管神經性頭痛以及面神經麻痹等病癥,使得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增高。因而需要做到頭部防寒保暖,體弱之人更要預防風寒侵襲。中醫有 “虛人最怕腦后風”的說法,就是這個理。
其次,人的足部處于下肢末端,遠離心臟,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陰寒之氣常常由此侵襲人體誘發疾病,故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的民謠。人體為了減少熱量的丟失,皮膚外周血管收縮、回心血量減少、心血輸出量降低,導致足部表面的溫度更趨低下,因而冬季最容易出現足部凍傷、壞疽等現象。
低溫、寒冷等氣象因素的刺激,常常會影響到與水液等流體物質關系較為密切的人體機能,如機體的血液循環、血液黏稠度、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改變。在冬季中風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血管性疾病。
根據醫學分析,導致中風發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外乎血管動脈硬化、動脈壁的炎癥與損傷的病變;血液成分的改變,如血液黏稠度增加、高凝狀態、血栓的形成以及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如高血壓、低血壓、心功能障礙等。然而外界氣候的劇烈變化,是這一系列疾病發病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誘發因素。
養生保健要點
冬季,一般是指12月到次年2月的一定時間,本月正好處在這個季節的初期階段,雖然尚不十分嚴寒,但冷空氣開始頻繁活動,室內外的溫差逐漸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人體面臨著季節的交換,生理機能一時難以適應,最容易受到寒冷低溫等氣候變化的影響,流感、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疾病也適時高發。第二,北方冷空氣的迅速南下,常使人防不勝防,以致血管收縮、血壓增高、血液黏稠度加大,引發一輪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作期,特別是在強冷空氣過境后三天可出現該類疾病的死亡高峰。
所以,人們冬季的養生保健、疾病預防,除了避寒就溫、早睡晚起、順應氣候變化,飲食中適當增加牛羊肉、枸杞子、參湯溫補類食品的攝入之外,還必須做到夜間保持合適的室內居住溫度,白晝通過衣服調節好體表溫度。據現代氣象醫學的研究,一個裸身的人體,需在28攝氏度~32攝氏度的環境溫度中才能保持良好的熱平衡;而著衣休息時,最舒適的氣溫條件是21攝氏度~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多在10攝氏度以下,而夜間氣溫較白晝明顯下降,由于夜晚人體正處在睡眠時段,新陳代謝比較緩慢,基礎體溫偏低、機體的御寒能力下降,因此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控制好室內溫度。
添衣保暖人人皆知,但往往忽略足部的鞋襪保暖。醫學專家認為,足部的表面溫度以維持在28攝氏度~30攝氏度時最為適宜。最好的保健方法,就是堅持每天的熱水泡足,以確保足部的血流暢通,水溫可控制在55攝氏度左右。此法可起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良好作用。此外,在泡足的同時,對足的有關穴位進行按摩,還有消除疲勞、幫助睡眠之功效。冬季還應加強足部和下肢的運動鍛煉,促進與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以確保足部和全身的必要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