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重組的失敗讓深發展錯失良機,重新尋找似乎又成了惟一出路
4月15日,深圳發展銀行(000001.SZ)公布了其2003年年報,這是5家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中最后一份被披露的年報。深發展的各項經營指標和財務指標在5家上市銀行中都列倒數第一。
同一天,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發布了2004年中國銀行業展望及評級。在這一評級中,深發展的綜合財務實力評級為BBB+,在5家上市銀行中居倒數第一;在中誠信進行評級的國家開發銀行、四大國有銀行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深發展的評級僅僅優于廣東發展銀行的BB+,與中國光大銀行并列倒數第二。
按照中誠信對商業銀行綜合財務實力評級的符號和定義,BBB表示“受評銀行償還債務的財務實力一般,受不利經濟環境影響較大,違約風險一般”。BBB+略好于BBB。
作為中國首批成立的股份制銀行、第一家國內A股上市公司、第一家上市銀行以及深圳證券市場多年的龍頭老大,深圳發展銀行為何淪落到這種地步?
2003年,與宏觀經濟形勢良好相對應,整個銀行業的經營狀況都有了較大提高,突出表現為盈利狀況持續改善、資產總額快速增長、不良貸款比率和余額“雙降”。但深發展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卻反其道而行之:當年稅前利潤3.54億元,比2002年下降1.63億元,而2001年的凈利潤就還有4.02億元。
盡管如此,2003年深發展的資產規模仍在繼續擴張,總資產1929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16%。資產規模的擴張主要來自貸款總額的急劇增長,2003年深發展的貸款總額1101億元,比2002年增加30.92%。與資產規模迅速擴張相伴隨的是不良貸款比率持續下降,按照“一逾兩呆”口徑計算,2003年年末深發展的不良貸款余額為92.84億元,比年初增加6.89億元,年末不良貸款比率是8.49%,2003年平均為10%,2002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0.29%和10.67%,2001年為14.84%和17.04%。但值得注意的是,深發展并沒有披露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比率,僅僅披露了2003年年末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包括次級、可疑、損失類貸款共116億元,而不良貸款撥備只有41億元,嚴重不足。按照這個數額,深發展的五級分類不良貸款比率將會超過10%。
資產規模的擴張導致了資本充足率的持續下降,2003年年末深發展的資本充足率是6.96%,全年月均7.87%,已經低于最低監管標準的8%;2002年這兩個數字還分別是9.49%和9.39%,2001年分別是10.57%和13.88%。
正是針對深發展的上述狀況,中誠信對于深發展的評級觀點是:深圳發展銀行近年來憑借其獨特的地域優勢發展迅速,但偏弱的管理水平致使該行資產質量有所惡化,同時偏低的呆壞賬撥備水平未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另外,在資產持續快速擴張下,該行的資本充足率已經下降至8%以下,資本不足的問題凸現。欠佳的資產質量和偏弱的盈利能力,已經使深發展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優勢難以發揮。
中誠信還特別提示,該行可能存在貸款五級分類不夠準確、呆賬準備金計提不夠謹慎以及在有關股權收購活動中沒有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等問題,這使其信息披露的質量受到質疑。因此,該行還存在一定的信息風險。
其實,近兩年深發展最受關注的還不是每況愈下的經營業績,而是其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的重組故事。早在2001年,深發展經營業績不佳、不良貸款比例過高的問題就開始暴露,深發展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國有股權退出和進行重組的深圳本地上市公司之首。在深圳市政府看來,通過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參股深發展,對于改變其不良的經營績效和改進公司治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此后,匯豐銀行、摩根大通、臺灣省的中華信托商業銀行一度被傳聞是深發展的戰略投資者。到2002年8月,一紙報道把新橋投資公司推上了前臺——早在2002年5月,深發展的4家國有股股東就與新橋投資公司簽署了國有股權轉讓的意向性協議,新橋將成為深發展的第一大股東,新橋的“收購過渡期管理委員會”隨即進駐深發展,“全面監督、控制風險、發展業務,并負責銀行經營層的管理和管理機制的改善在內的各項管理職權”。這一事件被《華爾街日報》稱為“1949年以來第一起國際投資管理團隊接管一家中國商業銀行”。
然而,過渡期遲遲不見結束引起了各方的猜疑,并在2003年5月12日變成現實——深發展發布公告,宣布撤銷收購過渡期管理委員會,這實際上宣告了新橋收購深發展以失敗而告終。隨后新橋向國際商會提出對于深發展及其4家國有股股東的仲裁申請。直到今年的4月15日,深發展的公告稱,新橋已經向國際商會撤銷了仲裁申請,這一被寄予厚望的海外機構投資者改造國內銀行的實踐,在驟然生變和雙方反目成仇后終于告一段落。
然而,姑且不論新橋與深發展恩怨中的孰是孰非,深發展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來改變自身的愿望已然落空,一年多的時間白白耽誤,而向來是深發展競爭對手的幾家股份制銀行在同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把深發展遠遠拋在了后面。
深發展的2003年度董事會報告承認,該行在經營中遇到4個主要問題:一是資本充足率低于監管要求,資本金與規模拓展之間矛盾突出的問題;二是國家貨幣政策收緊所導致一定程度的資金趨緊、利率波動、債券價格下跌等問題;三是金融業進一步改革和開放引起的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問題;四是不良資產比例較高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董事會報告提出該行將采取四項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包括制定資本金補充計劃,力爭通過配股等措施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強資產負債管理,規避利率風險;繼續整合全行資源,加大營銷力度;加大風險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加強內控建設,完善不良資產保全機制。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依靠上述措施不可能解決深發展的問題和困難。深圳市政府已經再次把深發展列為需要重組的若干家上市公司的首選。據傳,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對入主深發展表示了興趣。對于現在的深發展而言,重新尋找境外戰略投資者入主,從而進行脫胎換骨的痛苦變革,似乎又成了惟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