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青年DV手冊作品卷》 作者:姚樹軍
◆出版單位:中國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定價:22.8元
◆參考書籍:臺北律師公會《2003年法律文學創作大賞——青春的偷竊歲月》
◆出版單位:臺灣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 定價:250元(新臺幣)
從臺北回來之后我就打起了去朝鮮的主意——看看某種未來和過去,時空全走一圈才能更看清楚現在。
我在臺灣那個語境中,自然不把自己當外人,和各界的朋友討論“臺獨”前景,討論“民主試驗”,但回到北京之后,我從伊拉克戰爭中學到了經驗,就是不要輕易對朋友們爭論的話題發言?,F在還不是討論臺灣“大選”和美國在伊拉克移植民主的時候,因為一些我認識的討論這些問題的大陸知識分子,似乎并不太關心那里到底發生了什么;而自己稍微提一些基本情況,就被認為是背離了原先的理想。中國人太需要一些外在力量了,需要大風不倒的旗幟在前面飄揚。
在北京想到這些時,突然感到身心疲倦,仿佛自己已經老了。非常接近30了,夢想是否已經伴隨青春逝去?大學畢業之后,心一直就沒有放松過,為了至少20年以后的理想不停掙扎,為什么臺北回來就泄了氣。去朝鮮,去朝鮮看一看吧。
朝鮮的鐵路是單向的,前行的火車必須常常給迎頭過來的火車讓道。4月18日下午,我坐在火車里面等來華訪問的朝鮮領導人的火車通過,窗簾都給朝鮮警察拉了下來,讓綠色的沒有窗戶的專列通過。朝鮮年輕人在他們自己的車廂里興奮地從窗簾空隙看著他們國家的大新聞,而我在中國人的車廂里讀著這兩本書,大陸的《青年DV手冊作品卷》和臺灣的《2003年法律文學創作大賞——青春的偷竊歲月》。
DV手冊中介紹的DV,我看過幾個。雖然是工科出身,但也能憑心感覺到哪些作品是令人珍惜的青春激蕩,哪些是少年的矯揉造作。拍DV不需要批準,也不需要太多投資,比其他電影電視形式體現了更多的自由和原生質。你能感覺到大部分的作品,還是缺乏在自由環境成長出來的思維無限,但卻有一種爆發的濃度。我的臺灣泛藍美眉,她說她其實很羨慕大陸青年反叛的意義。她說在臺灣,一切也都可以被商品化,沖動反而被自由勸退了。
我倒不太同意,法律文學《青春的偷竊歲月》里有一些文章記載了野百合運動時代法律學人的沖動。而在臺灣與臺北律師公會的座談中,他們也告訴我,在藍綠對決的今天,法律人為著未來的司法獨立而進行了新一輪的掙扎和奮斗。甚至在與一些年輕“臺獨”精英的座談中,他們雖然讓我火從心中起,但他們對建立一個“去中國”的“獨立國家”的那種瘋狂,還是讓我有些瞠目。
在平壤,我回到了我父母的青春年代。我答應過媽媽以后帶她來朝鮮旅游,因為她的青春就在這種計劃經濟、領袖崇拜和語錄標語度過,而且遇到了我爸爸。當我看著一件件讓我感到好奇的事情的時候,我卻對自己說,歷史是在發展的。而當我在丹東目睹金正日的專列駛出中國的時候,仿佛感覺到對岸新義州的改革已經啟動。
臺灣人在修復紛爭的創傷,甚至有人在嘗試著獨立的有毒試驗,朝鮮則在走向中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那么在北京的我呢,除了在DV中記錄自己的青春和夢想之外,是否還有更自信的奮斗?一晃眼,我畢業之后為成就事業和理想的奮斗也已經9年了,是否繼續燃燒下去,一直等到我們理想實現的那一天?其實,答案始終就是一個:青春奮斗未必有未來,但不奮斗的青春必然什么也得不到。
不如大家就繼續互相鼓勵,為了青春繼續奮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