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標 潘 清
2004中國租賃業論壇于2004年9月25日至9月26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推動租賃立法建設,規范發展租賃市場”為主題。這也是繼今年—亡半年融資租賃法起草小組成立并正式啟動此項立法工作之后,中國租賃業的又一重大事件。
現代租賃業,在發達國家鎖譽為“朝陽產業”,它既是與銀行信貸、證券并駕齊驅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又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國民經濟和市場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中國,租賃業走過20多年的風雨歷程,依舊慘淡經營,處于“小、弱、散、亂”的困境。
2003年,全球租賃總額達4616億美元,美國、日本、德國分別以2040億美元、621億美元、398億美元位居前三名,而中國的租賃額只有22億美元。業內人士形象地說:中國租賃業,就像山坳里一縷遲滯的曙光,卻遲遲不見噴薄而出的朝陽。
跨國租賃公司中國掘金
由于體制限制,20多年來,中國租賃業徘徊不前,成了一棵長不大的“小老樹”。據《世界租賃年報》統計,從租賃業市場滲透率(租賃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例)來看,美國達31.1%,加拿大20.2%,英國15.3%,德國9.8%,日本9.3%,東歐的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也分別達到30.8%、19%、18.6%,而中國卻只有可憐的1%。
作為全球租賃業中心,美國各類租賃公司多達3000余家,其中不乏像卡特彼勒、GE商務融資集團、IBM國際租賃這樣的業界巨子。而中國的10家金融租賃公司、40多家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以及幾千家內資廠商類租賃公司,多數勉強度日,遠未形成品牌效應和核心競爭力。
權威統計顯示,美國租賃業對國民經濟的滲透率已超過30%,而中國僅為萬分之三。據業內專家估算,如果市場完全放開,國內整個租賃市場的交易額將達上萬億元人民幣,其利潤空間接近千億元人民幣。
一面是發育不良的中國租賃業,另一面是潛力巨大的中國租賃市場,這使得跨國制造廠商和租賃公司加緊了搶灘中國市場的步伐。
GE副總裁瑞克·沃爾夫特說,GE旗下的醫療健康集團與GE保健融資服務公司結成了租賃伙伴關系,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設備出租商。在美國和日本市場,分別有1/3和25%的銷售額是通過租賃方式實現的。“GE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中國市場。”
以出租柴油發電機著稱的英國亞力克國際電力租賃公司,一年半前在上海設立了分支機構。公司市場總監朱利安·福特坦言,“雖然與美國、歐洲相比,中國租賃市場還很不成熟,在法律、政策、觀念上還存在諸多障礙。但中國租賃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商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開拓中國市場,著眼于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今年6月在滬舉行的中國國際租賃展上,通用電氣、卡特彼勒、英格索蘭、英國亞力克、香港新利恒來等著名跨國制造廠商和租賃公司,派出強勢陣容參展。在所有參展商中,70%是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國內企業卻形單影只。
上海是中國制造業中心,擁有眾多大型設備制造企業集團。但令人費解的是,它們卻對家門口的展事似乎不感興趣,不露尊容,來參展的只有一兩家小企業。據上海市租賃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士稱,協會曾多方邀請上海本地最大的一家設備制造企業參展,可對方卻說,“我們的產品賣得不錯,何必參加什么租賃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告訴《嘹望東方周刊》,在中美、中歐的WTO雙邊協議中,都包含了允許國外廠商在中國運用融資租賃手段促銷產品的條款,這為海外銀行、跨國公司、租賃公司大舉進軍中國租賃市場鋪平了道路。隨著中國人世承諾的逐步兌現,外國制造廠商開始以融資租賃方式在中國全面推銷其產品。
一方面,外國銀行通過分兵突進的方式,分別設立證券、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實現了客戶資源的共享,實際上搭建了金融服務的混業經營平臺,為下一步大規模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跨國制造廠商通過設立租賃公司,把金融服務和租賃營銷體系引入中國。譬如,卡特彼勒、英格索蘭、通用電氣、IBM、惠普、西門子、日商巖井、德國大眾等跨國制造企業,已經或正在搶灘潛力巨大的中國設備租賃市場。眼下,干線飛機、醫療設備、通訊設備等領域的跨國制造廠商,通過國內外的租賃機構,采取租賃營銷的方式,占據了中國大部分市場份額。
夏斌指出,中國制造業不僅在資金實力、技術創新等方面面臨跨國公司的巨大壓力,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租賃市場“跑馬圈地”,中國制造業在營銷方式、流通渠道方面也遭遇嚴峻挑戰。中國租賃業處于“幼稚期”,制造廠商還停留在以一次性買斷為主的營銷方式上,遠遠落后于國際現代營銷的潮流。如果政府再不給國內制造廠商和內資租賃公司“松綁解套”,中國制造業和租賃業將面臨更大危險。
破解融資難的鑰匙
體系完善的現代租賃業,實際上是一個配置投融資資金資源、設備資源、專業服務資源、人力資源的資源配置行業。在發達國家,現代租賃業在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譬如,飛機船舶、工程機械、各種車輛、醫療設備、通訊和信息設備等大宗商品的租賃交易額,已占到全部交易額的60%以上。
上海市租賃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屈延凱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在國內宏觀調控的形勢下,預計將來一段時間內,資源約束和內需不足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對于拉動內需、擴大市場有效需求、調節宏觀經濟、引導資本合理有序流動,現代租賃業大有用武之地。
西部大開發、振興老東北,以及南水北調、西電東輸、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設備投資,如果都靠銀行貸款、直接購買;既行不通又不必要。通過現代相賃,既可滿足上述地區、工程的投資需要,又能盤活東部發達地區的閑置設備、存量資產,促進中國設備制造業發展。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司長徐鳴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中國市場太需要租賃業了,租賃業的杠桿作用很大,特別是在中國的經濟調控手段不多的情況下,租賃業的作用尤其突出。”
夏斌指出,眼下,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講,貸款、上市這兩條融資渠道尚難走通,而租賃恰恰是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鑰匙。
對中小企業來講,本著“所有并不重要,使用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能以較少的租金支出獲得100%的設備使用權,并可做到常租常新,降低了設備投資的資金壓力和折舊風險。
對租賃公司來講,由于擁有設備的所有權和專業管理能力,相賃風險容易控制。此外,根據《破產法》,租賃資產所有權屬租賃公司所有,不列入破產財產。由于融資租賃比抵押貸款更具安全性,租賃公司愿意開展中小企業設備租賃業務。
就銀行而言,由于租賃公司掌握設備所有權和租金收取權,以這些資產為抵押,商業銀行愿意貸款給租賃公司用于設備采購。這樣,通過租賃公司,原先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銀行、資本市場,就較為容易地間接扶植中小企業的發展。
譬如,上海金海岸租賃公司,與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上海分公司以及多家銀行聯手,推出中小企業政策擔保租賃業務。中投保提供履約擔保、銀行提供授信貸款、金海岸提供設備租賃,三方聯手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的綠色通道。再如,創立“浙租模式”的浙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20年來,以融資租賃方式,幫助2000多家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其中60%是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