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營銷?新生代品牌競爭力排名
在《成功營銷?新生代2003年度品牌競爭力排行榜》中,海信的表現極為搶眼,彩電和空調的成長指數都排在行業首位,其品牌綜合競爭力均位居行業前5名。
企業介紹:
青島海信集團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青島無線電二廠。目前,海信集團在國內外擁有20多家子公司,凈資產28億元,主導產品為電視、空調、冰箱等。1999年1月5 日,“海信”成為中國馳名商標。2001年,海信電器榮獲“全國質量管理獎”。2002年,海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93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22%。
邁克爾·波特說:“在任何行業,戰略差異化是持續競爭力的唯一保證。如果你所努力的事業,是和你的競爭對手一模一樣的,那么,你就不可能做得很成功。你只能把寶押在對手比你做得更糟糕上。而最可怕的是,這還會導致兩敗俱傷的競爭形態。如果人人都想竭力占領同一個位置,那就必然會使客戶根據價格來選擇產品。過去5年以來,當我們目擊了狼煙四起的價格戰之時,就該明白它是企業戰略缺失的一個征兆?!?/p>
戰略本身就意味著作出艱難的抉擇,在浮華背后,抗拒眼前利益的誘惑,選擇那些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利的事情,而在選擇后,只有維護戰略的一貫性才能取得成功,但這個過程又是艱難而有代價的。
海信營銷公司總經理楊云鐸曾經在一次公開場合說過,“幾年來,在同行業銷售規模上,海信一直處于5、6名的位置,有個別時間曾經上過三、四名”,他幽默地說,“因此,有人戲稱海信是‘不三不四。但是,這也許就是海信的風格,我們不追求做所有領域、整體規模上的老大,我們要做某些領域的領導者?!?/p>
做有特色的后來者
在此次品牌競爭力調查中,海信的空調與彩電均位列成長指數第一位,而同時彩電的市場份額僅位第五名,空調的市場份額并未進入前五名。但在空調行業的市場分析報告中,我們卻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如下圖所示,處于B區域的是市場份額相對較低、但忠誠度較高的品牌。這說明在某些市場容量相對較小的細分市場上,這些品牌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這些品牌市場份額小但成長指數大于1,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強勢品牌。而位于B區域的品牌大多是外國品牌,海信則是少數國產品牌之一。
從區域細分市場上來看, 盡管海爾在國內、外聲名顯赫,但是在其大本營的山東省,海信卻勝海爾不止一籌,這在其山東的市場占有率比較上是一目了然的, 在青島市,海信竟占有59.3%的市場份額 (見空調行業分析報告“消費區域特征分析”部分)。
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中國空調市場如火如荼,市場競爭已然非常激烈,已出現一些行業領導品牌,全國空調生產能力已超過 2000 萬臺,實際銷售 680 多萬臺,還有 10 個空調項目要上馬。行業內開始了價格競爭的趨勢。不過,這時國內廠家生產的都是 定速空調。
在這種情況下海信還能投身其中嗎? 1996 年,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 前往空調生產大國日本考察,發現日本市場定速空調僅占空調市場份額的 15% ,而大多數的市場已被變頻空調占領。這是上世紀 90 年代的空調新品,早已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主流。
變頻空調的理想省電率達到 30% ,除了節能這一明顯的優點外,與傳統的定速空調相比,變頻空調還具有能夠自主地調節室溫、提高壓縮機的壽命、改善舒適性等優勢。但與此相對應的是,技術開發難度大、生產成本高。
正是看到了這塊市場空白,1997年海信變頻空調生產線上馬 。
作為空調行業的后來者,如果做市場的跟隨者生產定速空調,只能在同質化陷阱中用規模戰、價格戰拼得市場,而挖掘、引導市場潛在需求,選擇一個先進的技術、全新的領域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則可以在一定規模的細分市場中做領導者。
艱辛不懈的市場培育者
戰略本身就意味著作出艱難的抉擇,在浮華背后,抗拒眼前利益的誘惑,選擇那些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利的事情,而在選擇后,只有維護戰略的一貫性才能取得成功,但這個過程又是艱難而有代價的。
作為整個行業的特立獨行者,與行業主流相悖,海信開始艱難地承擔起 教育市場、培育市場的角色,但楊云鐸說,也正因為如此,在競爭態勢已明朗的時候,海信贏得了培養自己品牌的機會。
雖然變頻空調具有諸多優點,從根本上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技術,從國外的情況來講,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一方面,中國企業由于掌握技術的程度不同,大多不具備大量生產的工藝、設備和生產線,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對價格接受有難度;另一方面,如果改為生產變頻空調,勢必會造成定速設備的閑置,而且空調企業近年來存在大量庫存,在渠道中還存有大量的定速空調。因此,企業從自身利益的出發點,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先進的技術。
海信從一開始則不遺余力地推廣變頻空調,為此付出了經濟利益上的代價,也惹來了一些同行的非議和,海信不得不以一家之力反駁幾家空調廠家關于海信“虛假變頻”的指控。
變頻空調本身的技術含量決定了在價格上必然沒有定速空調有優勢;而定速空調的市場聲音和力量畢竟太強,又不斷用價格戰來挑逗消費者,消費者在這種市場氛圍的熏陶下難抵誘惑。因此,在變頻空調這個細分市場內,市場容量在過去一直并不大,為了使設備得到充足運轉,海信也生產一部分定速空調作為補充(生產變頻空調的生產線可以生產定速空調,而生產定速空調的設備不能生產變頻)。但海信一直嚴格控制定速空調的生產、銷售比例。
在生產上,控制生產計劃量;在銷售上,以銷售機制、考核機制來控制銷售比例,對分公司既有銷售總量的考核、更有在此基礎上的結構考核,不允許分公司定速比變頻賣得多,即使在空調銷售旺季,定速訂單就堆在眼前也不例外。許多分公司經理對此非常不理解,但海信就是通過這種強制措施,強迫銷售隊伍重視變頻空調的市場培育。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于市場上同類型的高端產品競爭并不激烈,在近年來各空調廠家 深陷價格戰泥淖,企業利潤直線下降的時候,海信變頻空調只是在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在調整價格,用“技術革價格的命”,而沒有走上一條價格操作的路線。
“關鍵不是看賣出去的數量,而是看數量中的含金量。只有保持一定的利潤,企業才有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睏钤畦I說。
守得云開見月來。海信對戰略艱辛的堅持得到了市場的回報。尤其是 2003 年,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基礎建設不配套,各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電荒,節能成為熱門話題。作為用電大戶的空調,變頻節能技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日前, 在 2003 空調冷凍年度,惟有變頻空調銷售增幅明顯。家電連鎖巨頭國美、蘇寧、大中、三聯等反饋說,變頻空調已占其空調銷售總量 20% 以上。
為產品賦予專家的風采
雖然在 2000 年, 海信在掌握了核心技術、生產量得到增加,而擁有了一定的成本優勢后,在一些重點地區、選擇一些型號推出了“工薪變頻”,在市場上普及變頻,但這不過是階段性的價格操作。一段時間后,則停止了這種以低價來培育市場的方法。
海信深知,價格手段不能常用,這會導致整個營銷系統唯價格手段為競爭的唯一手段,造惡性循環,只有用扎實的市場工作逐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持續不斷地讓消費者了解到變頻為他們生活帶來的節能、舒適與健康,才能將變頻概念深植在消費者的心中。
1997年 ,海信推出“空調的革命從變頻開始,中國的變頻從海信開始”的宣傳口號,從2002年開始,海信 將宣傳重點放在了“海信空調、變頻專家,變頻空調,海信制造”的訴求上,2004年,海信最新推出了“海信空調、變頻舒適又節能”的宣傳訴求上,完成了市場培育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海信執著地塑造著自己“變頻技術專家”的形象, 一再重復:這就是我們所主張的東西。
而在彩電市場上,海信主動放棄了擴大規模的機會,追求規模和結構的均衡、埋頭于技術開發,終于以強大的技術力量走上中國高端彩電的潮頭。
1998 、 1999 年,由于生產能量急速增長,市場粗放式管理,使得在市場上有較大存貨,一直是中國彩電市場絕對規模老大的長虹受挫;隨后,在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通過擴大規模、降低價格,康佳又座上了老大的“寶座”,但七個月后,康佳虧損6.9個億,康佳受挫。那時,中國彩電市場的價格戰進行得異常慘烈。 2001 年,形式對海信非常有利,加一把勁,海信就有可能嘗嘗當老大的滋味。但海信放棄了,他們認為,這時候上規模的前提是價格手段,海信不愿為了數量而放棄含金量,而如果淪陷于價格戰中,根據自身的基礎和條件,海信將走上一條不歸路。
對戰略的堅持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在沉寂了兩年后,當洋品牌依仗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等高端彩電對中國市場反撲時,海信憑借世界最先進的第四代等離子技術,一句“是電視機不是顯示器”,成為中國等離子技術的領頭羊, 再一次在市場上發出了自己“技術”專家的最強音。在上市僅幾個月后,海信等離子電視全國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