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明 傅利民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指導原則。科學的發展觀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根本保證和行動綱領。我們要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下,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方式走出一條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新路子。因此,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對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本。人民群眾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又是社會財富的享受者。以人為本,實現東北老工業振興,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確兩條:第一,依靠人民群眾實現振興。要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的主體和力量,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第二,實現振興是為了人民群眾。要注重發展的質量,在體制創新、優化結構、科技開發、管理規范上下功夫,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提高就業和社會發展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切實改善困難群眾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振興中得到實惠,普遍分享振興的成果。要大興求真霧實、為民造福之風,堅決反對為樹“政績”而造振興之景的行為。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實施人才振興東北戰略,大力培養造就各類高素質人才,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大計。當今世界,人才資源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東北要振興就要有進一步形成育才、聚才和用才的優勢。這就需要有一個優化設置和有效開發利用人才的問題。應以制度建設為根本,積極創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抱負、發揮才智的機制和環境。
首先,改革和創新人才體制。為了適應振興東北經濟的需要,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材、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振興東北的事業中來。落實用人單位的自主權,增強企業科技創新和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強人才中介機構和科技服務組織在人才開發中的作用。打破人才的部門、單位壁壘,加快發展人才市場,完善市場服務功能,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完善開放、靈活的人才市場配制機制。造成人才使用上不惟學歷,不惟資歷、不惟職稱、不惟身份的良好環境。
其次,建立和完善人才競爭、激勵和選拔機制。競爭和激勵能夠激發人才的創新欲望,激活人才的創新潛能。選拔龍駒駿馬更重要的是要將馬送上賽場。競爭可以實現人才的優勝劣汰,保持人才隊伍的良性循環。要用好的機制和好的作風選人。選拔人才要有博大的胸懷和廣闊的視野,打破選人用人中的論資排輩的觀念和做法,不拘一格,用人所長。既要用好自然科學人才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又要用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既重視有所成就的的人才,也關注具有潛能的人才;既重視國有企事業單位的人才,也要把民營科技企業、受聘于外資企業的專門人才納入視野。要制定相應對策,開發利用好東北地區、國內和國際人才市場和資源,廣泛吸納人才,更好地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
再次,營造匯聚人才并使他們建功立業的良好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有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環境。環境包括“硬”和“軟”兩個方面。硬環境主要指人才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軟環境主要指學術氛圍、人際關系等等。要盡可能地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努力營造民主活潑的學術氛圍、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要關心、愛護、理解、依賴人才,激勵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使他們充滿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貢獻力量。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堅持全面發展
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傳統發展觀簡單地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忽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片面看待COP增長,忽視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發展指標;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忽視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片面注重經濟發展,忽視人的素質的提高。而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克服這些片面性,才能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
全面發展,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抓住經濟結構調整這一主線。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不合理是一個突出矛盾,包括所有制結構不合理、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和工業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國有經濟占東北經濟的比重高達70%,民營經濟發展滯后。從產業結構來看,東北地區主要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過小。所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一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促使國有資本相對集中于關鍵領域和主導產業,增強控制力,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是按產業轉移升級的客觀規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調整提升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業以及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三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全面發展,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其根本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東北老工業基地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既廣又深,市場化程度較低。所以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必須沿著市場化的方向深化改革,徹底沖破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束縛,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打破行政壁壘、地區分割,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保證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法律制度;完善多種渠道擴大就業機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內外貿易一體化的體制,充分運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新平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運轉到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堅持協調發展
科學的發展觀突出強調協調發展,要求做到城鄉協調、東西互動、內外交流、遠近兼顧、松緊適度。這是針對以往發展中不協調、不平衡問題而提出來的,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
協調發展,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解決城鄉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使“三農”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制約因素。孤立地看“三農”問題,就“三農”抓“三農”是沒有出路的,而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局,對城鄉經濟發展統一規劃。
協調發展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還要解決一、二、三產業(簡稱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長期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直較高。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由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步伐加快,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然而,以目前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均GDP的水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與標準模型相比已偏高3—6個百分點,即第一產業的比重已經偏小。因此,要用科學的發展觀協調發展,既要發展重化工、重裝備制造業,也要發展輕工和電子信息”產業;既要發展工業,也要發展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既要發展城市,也要發展農村;既要注重經濟的發展也要注重社會的發展。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堅持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重點強調了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必須以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指導思想。
實施可持續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既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關系,根本轉變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任何地方的經濟發展都要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注重優化結構,都要堅持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基礎,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從而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東北地區工業化程度比較高,對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但也深受粗放型增長方式之苦,一些重要資源已近枯竭,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刻不容緩,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攸關生存。
實施可持續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一方面要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經濟資本與環境資本并重,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改善生態質量,絕不能延續“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先破壞后恢復”的老路。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制定并組織實施科學的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規劃,進一步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和使用的監督管理,防止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同時,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完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度化、法制化。要把合理保護、開發和節約自然資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要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法,依法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原恢復和建設等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好生森林資源和濕地,減少水土流失。大力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建設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綜合利用環保設施項目。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把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積極扶持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優先發展旅游產業和教育產業,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完善環保法和政策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和環保投入。確立循環經濟的新理念,倡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重點推行以土地、礦產、水資源的節約使用和合理開發利用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戰略。對于破壞資源、有害生態的工業項目,要明令禁止,已經上馬的嚴令關閉。對于必不可少的資源開發項目,要盡力提高科技含量,把污染和浪費減少到最小程度。盡可能提高資源利用率,主要依靠市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這樣,東北老工業基地才能實現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實現高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綜上所述,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為振興服務,堅持以全面發展推動振興,堅持以協調發展加快振興,堅持以可持續發展實現振興,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