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六年中,印度經濟增長達到兩位數,外匯儲備非常雄厚,信息業發展令世人矚目。但在剛剛結束的大選中,沒有從印度經濟發展中獲得好處的城市貧民和農民卻選擇了此前沉寂了多年的在野黨———國大黨。
本次印度大選的結果實在出乎人們預料,而誰將出任這個擁有十億多人口的南亞大國的新的掌門人,又經歷了一番波折。這就使這次本來像是毫無懸念的大選充滿了戲劇性。
此次印度大選本來應該在今年10月舉行,但是瓦杰帕伊政府希望利用宏觀經濟的利好消息和外交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果,延續自己的統治,因此決定提前舉行大選。他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為贏得大選勝利,通過各種媒體宣傳現政府所取得的成就,并以“印度大放光芒”為主題,竭力夸耀自身的“光輝業績”。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普通民眾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廣大選民根本不買他們的賬。盡管基層選民平素在媒體上沒有多少發言權,但在把自己的選票投給誰的問題上卻擁有決定權。
經過長達21天的競爭之后,印度選舉委員會5月10日公布了選舉結果,瓦杰帕伊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及其同盟僅獲186個議席,而沉寂了多年的國大黨及其盟友獲得219個議席,重新奪得第一大黨的地位。瓦杰帕伊無奈地告別了風光無限的總理寶座,而躊躇滿志的國大黨本已于15日推舉該黨主席、已故總理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婭·甘地預備接掌總理職位,但18日索尼婭拒絕出任總理。
瓦杰帕伊黯然下臺
無論如何,瓦杰帕伊和他的印度人民黨都敗得太“滑鐵盧”了。執政幾年他干得挺賣力,推行經濟改革,發展高技術產業,外交上也頗有成就,但“光芒“背后也有一些陰影。
他的經濟改革受益群體過于狹小。在過去的五年中,印度人民黨主導的聯合政府掀起了比國大黨執政時期更為迅猛的“第二次經改浪潮”,大力推進私有化和自由化的進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喜人,去年更是創造了8.1%的歷史記錄。但由于政府將發展重點放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上,忽視了能夠吸納較多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益的只是占人口總數20%的中產階級,或是少數“知本階級”和資產階級,廣大城市貧民的生計和福祉受到嚴重忽視。
而農村的情況就更加糟糕。在印度人民黨主政期間,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投資逐年下降。由于政府未能采取增加補貼等有效措施應對貿易自由化給農民帶來的直接沖擊,農民因絕望而自殺的現象屢見不鮮。大都市的繁榮與廣大鄉村的貧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印度有三億多人每天生活費不足一美元,有20%的兒童從未踏入過校門,文盲率高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國大黨正是利用執政聯盟的這一致命弱點,抨擊其經濟政策“反農民、反窮人、反民眾”。而這些沒有被“光芒“照射到的地區的選民,則不再選擇沉默。
在瓦杰帕伊任期內,政府漠視地區間的不均衡發展,城鄉分化日趨嚴重。僅以人均收入為例,南北邦差距為六倍,城鄉差異最大者達60倍。在此次大選中,印度人民黨在發展最為落后的北部三個大邦中只贏得162個議席中的17個。而占選民總數60%以上的窮人、低種姓人群基本上拋棄了執政聯盟的各個政黨,把選票投給了國大黨或其他反對黨。
此外,作為執政黨聯盟的核心政黨,印度人民黨一向以宗教色彩濃厚著稱,在上屆大選之前,它就公開鼓吹“一個國家、一種宗教、一種文化”,造成了教派矛盾的惡性膨脹,嚴重冒犯了廣大穆斯林群眾。盡管該黨主政后開始淡化教派色彩,避免公開再提在阿約提亞重新建立印度教寺廟的要求,但這屆政府任內發生的古吉拉特邦教派仇殺慘劇,造成近千人死亡,嚴重傷害了廣大穆斯林的感情。傳統上奉行世俗化路線的國大黨則利用穆斯林對印度人民黨的反感,加大基層工作力度,重新獲得了大量穆斯林的信任。
當然,國大黨在競選策略上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國大黨推出索尼婭·甘地的兒子和女兒參加競選,這對有著尼赫魯-甘地家族背景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吸引了大批年輕的選民。

索尼婭·甘地堅辭總理一職
索尼婭·甘地作為國大黨推舉的總理候選人,按照慣例,順風順水應該成為印度新一任總理,然而,這位深處政治漩渦中心的領導人卻在最后一刻放棄了總理一職。盡管她的支持者傷心欲絕,甚至有人以自殺相求,但索尼婭去意已定。
索尼婭·甘地在國大黨18日緊急召開的議會黨團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在過去六年中,她曾多次表示,是否擔任總理職務對她并不重要。她說,“這一決定是發自我的內心和良知,沒有受到任何黨派的敲詐”。
雖然有媒體稱,索尼婭的兩個子女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反對她擔任總理。但分析人士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外國人”身份。雖然她已經完全融入印度社會,但外裔媳婦的身份還是給她的政治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長期以來,索尼婭的外國血統一直是極端民族主義者攻擊的焦點。
印度是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是從外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的國家,民眾普遍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因此有很多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入籍印度僅20年的索尼婭·甘地成為印度的掌舵人。據報道,原執政聯盟內的骨干費爾南德斯在國大黨獲勝后就對索尼婭·甘地的血統和個人經歷公開發難。一些堅決反對索尼婭擔任總理的在野勢力甚至揚言,將抵制她的就職儀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她執意出任總理,不僅個人會遭到人身攻擊,國家也有可能陷入動蕩之中。
于是她選擇了放棄。在國大黨會議上,索尼婭說出了心里話:“我有責任讓印度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強勢政府,而我并不貪戀權力。”
曼莫漢·辛格走上前臺
在索尼婭·甘地宣布不出任新政府總理以后,5月19日,國大黨推舉現任國大黨高級領導人、有“印度經濟改革之父”之稱的曼莫漢·辛格為總理候選人。辛格是索尼婭·甘地最親密、最信任的支持者之一。卡拉姆總統已同意辛格組建下一屆政府。
辛格現年71歲,來自印度的旁遮普省,信奉錫克教。在英國牛津和劍橋受過高等教育,獲得博士學位。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處理過大大小小的危機。先后擔任過印度外貿部經濟顧問、計劃委員會副主席、中央銀行印度儲蓄銀行行長。1991年和1995年連任過印度財政部長,在印度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改革。
據悉,由于擔心意大利出生的索尼婭·甘地出任總理會造成印度政局不穩,印度股市一度下跌。而在辛格被提名為新候選人后,股市又開始攀升。但辛格上任后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和艱巨的使命。
首先是如何協調執政聯盟內部關系的問題。印度議會共有545個議席,除了有兩名議員由總統指定外,執政者必須獲得272個以上席位才能具有擔任總理的法定資格。在這次大選中,國大黨及其盟友只得到219個議席,距離法定半數仍有一定差距。在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等左翼力量的支持下,才得以上臺。因此,在權力分配及政策制定時都必須考慮執政聯盟內部的團結問題,避免這些直接關乎政權穩定的“關鍵少數”產生離心傾向。
其次,面臨調整經濟發展重心的問題。在上屆政府政策扶植和資金傾斜的作用下,信息產業確實成為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但是,這一成就并未給印度人民黨帶來更多的選票。因此,如何能使“印度的第一品牌”———信息產業持續發展,又能大幅度增加就業機會,最大限度地消除貧困,使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惠及廣大民眾,將是新政府最為棘手的問題。既要擴大對外開放,又要保護國內市場,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就成為必須仔細權衡的難點。
再次,還將面臨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的問題。此次大選的結果進一步強化了地方政黨的強勢地位,造成了“尾巴搖狗”效應的增強。一些加入執政聯盟的地方政黨可能會提高要價,如力爭中央財政預算向本邦或本地區傾斜等,這必然會使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大打折扣,削弱政府的地方社會基礎。
最后,也將面臨外交問題的考驗。也就是說,怎樣才能既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又體現新政府外交的新風格。分析人士預測,新政府將繼續以成為令人矚目的大國為目標,采取縱橫捭闔、務實進取的方針,注重發展同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的關系,保持同巴基斯坦緩和關系的進程,同時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根據國家的根本利益做出一些調整,但是變化的幅度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