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熱,政治冷”已經成為描述當前中日關系的一般說法。就中日關系而言,經濟交流的加深,正影響著政治關系。
一年多來,中日之間發生了西安演出鬧劇事件、珠海嫖娼事件、釣魚島糾紛事件等,但中日雙方都從大局著眼理性應對,處理得比較好。這里特別提出來的是,日本輿論不同于過去幾年,冷靜而理性的聲音較為突出,對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批評之聲也越來越高。
另外,在香港“民主派”鬧事問題上,日本媒體炒得并不多,在臺灣領導人選舉問題上也表態謹慎。臺灣選舉結束后,在日的臺獨勢力曾企圖聘請“強硬派”政治家安倍晉三?穴日本自民黨干事長?雪來提高臺獨聲勢,但對朝鮮強硬的安倍卻以中日關系重要為由,謹慎對待臺灣局勢,使主辦者大失所望。種種跡象表明,日本對華輿論的底流正開始朝好的方向發展。
不容置疑,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兩國經濟交流的發展和深化。前幾年,“中國經濟威脅論”和“日本經濟空洞化論”曾甚囂塵上,但如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為近鄰日本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的看法占絕對優勢。田中直毅?穴日本21世紀政策研究所理事長?雪在新著《日本經濟復活的序曲》中談到,日本企業經營戰略已經將中日經濟一體化作為前提去考慮。這種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影響到兩國政治關系。日本經團聯會長奧田碩表示,他擔心政治關系影響到經濟關系,間接地批評了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在政治上所以出現上述變化,是與我國近一段時間來所采取的積極態度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我國方面的一些新做法、新姿態,對日本社會逐漸地產生了影響,隨之日本政治潮流也就開始發生變化。那么,中國方面有哪些因素使日本社會的對華輿論發生積極的變化呢?芽
1.中國新領導的政治風貌使日本社會產生了親近感。去年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就任伊始,就遇到非典考驗。當時所采取的果斷措施和公開透明化姿態,給日本社會留下好印象。隨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親民”措施,日本媒體也作了善意報導。
2.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能夠理性應對。中國在原則問題上堅持原則,對首腦互訪問題決不松口。但去年,則盡量避免直接點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直到小泉今年第四次參拜后才點出來,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在釣魚島問題上亦如此。這樣,日本右翼難以挑釁,有識之士就好說話了。《日本經濟新聞》在社論中寫到,中日關系這么緊密,卻未能實現首腦互訪,必須認真去解決。《東京新聞》也質問小泉,為什么還要去參拜靖國神社,必須向國民講清楚。
3.求真務實,做到政治分歧不影響實際交流。一年多來,盡管雙方有政治磨擦,但實際交流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影響,扎扎實實地進行交流,給日本社會以好印象。特別是軍事、警察等國家權力中樞部門的交流,比如中日警察進行合作,共同對付在日中國人犯罪等,使日本人增加了對中國政府的好感。
4.在六方會談問題上,中國公正對待日本。日本輿論最關注的是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我國充分考慮日本立場和民眾感情,盡力協助實現日朝代表會談。這對日本改變對中朝關系的看法起到積極作用。據說,參加會談的日方代表在日本國內內部會議上,對中國代表的外交技能給予很高評價,說中國新一代外交官相當成熟,做得很出色。
總之,我國的對日積極外交正在產生效果,中日兩國間有可能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另外,今年以來,日本經濟復蘇明顯,對未來的信心有所增強,而且這次復蘇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中國經濟的繁榮。這些因素也有利于良性互動關系的形成。但是,中日關系正處于戰略調整時期,一定時期的“相對冷卻”在所難免。要真正形成良性互動,中日雙方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