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以來,我國金融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銀行業的內部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加速令人矚目。2003年中國銀監會的成立和2004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試點的啟動標志著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時期。筆者就當前中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中最迫切、并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談談個人看法。
銀行業總體發展規劃
金融服務業向來是發展中國家的薄弱環節,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加人世貿組織談判時都非常重視對本國金融業的保護。我國也不例外,為銀行業完全開放爭取了5年過渡期,希望借此給中國銀行業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提供緩沖。
銀行業監管部門在堅定執行人世承諾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應重視制訂一個應對人世開放的總體發展規劃。與發達國家的銀行業監管部門不同,發展中國家銀行業監管部門除了制訂游戲規則和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外,還有維護民族金融業長期發展的重任,這給銀行業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展規劃的核心是為銀行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總的指導,至少要包括以下內容:
市場份額。中國銀行業完全開放后,中資、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各占多少才能既促進競爭又確保金融安全,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應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外資銀行是否可以并購中資銀行等問題都需要事先做一個判斷,通過政策引導既定目標的實現。
商業銀行創新。有競爭力的銀行必然;是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如果說創新是商業銀行自主的行為,而且很多銀行業務的創新本身就是規避監管的,那么監管部門對銀行的創新行為就應有明確的規范。“只有允許的,才是能做的”,是中國銀行業創新的傳統路徑。盡管現在出臺了一些關于中間業務、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管理規定,但就創新的管理、機制、審批等缺乏總體的管理規范,因此需要制定一個關于銀行業創新的指導原則以促進商業銀行的創新活動。
混業經營?;鞓I經營已成為全球銀行業發展的趨勢。外資銀行在混業經營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世后,外資銀行必然會發揮其混業經營的優勢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競爭,而我國屬于“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國家,因此在完全開放后,是鼓勵中資銀行混業經營,還是限制外資銀行的混業經營,監管部門需要一個清晰的規劃。
銀行間的競爭與合作
目前,我國銀行間的合作表現出兩大特點: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愈演愈烈,而中資銀行之間的合作尚未形成合力。為此,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重視外資銀行的并購趨勢,保護民族金融業。隨著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深化,外資銀行并購中資銀行的潮流遲早要到來。我國應借鑒澳大利亞的成功作法,制訂限制外資收購國有商業銀行的相關法律,依法規定外資機構和個人持有我國商業銀行股權的數量和比例,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維護金融安全目標相一致。
支持中資銀行間合作,提高民族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中資銀行之間的關系是競爭有余而合作不足,通常為了爭奪市場或客戶而競相放松條件、壓低價格,導致中資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自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以來,我國的中小銀行似乎更倚重與外資銀行的合作,而把本土銀行視為競爭對手。比如,中國銀行在外幣清算方面具有優勢,但一些中資銀行寧愿與外資銀行合作,也不愿與中國銀行合作。監管部門或銀行業協會應采取相關措施鼓勵和支持中資銀行之間的合作,壯大民族金融業。
銀行核心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我國銀行改革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并且始終把產權因素放在首位。因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路徑是在產權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商業化和市場化改革來提高經營效益,但成效甚微。于是,人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產權制度的變革,希望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促進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提高?,F在,包括中行、建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都開始進行了產權制度的改革,那么在股份制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如何提高競爭力就可以更多地從管理學的角度加以探討。
企業競爭力是管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在衡量競爭力水平時,通常是設定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因指標構成的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假定以人均指標來衡量,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肯定是墊底的,但這并不能真實反映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水平。因此,考察一家銀行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顯得更有意義,這已被當代戰略管理理論所證實。以外匯理財業務為例,多數中資銀行沒有設計產品的能力,通常將匯集起來的外幣存款委托一家知名度高的外資銀行進行理財,自己只賺取微薄的手續費。中資銀行如果沒有產品設計和風險控制能力,那么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因此,中資銀行不用過于關注各種所謂的競爭力排名,而應將精力放在如何識別、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上。
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銀行經營的成敗和競爭力首先是由其發展戰略決定的,而發展戰略的核心要回答兩個問題:
增長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是一種粗放的增長方式。這種粗放的增長方式在制造業表現為高能耗、低產出,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卻得到很少的收益;在銀行業則表現為以信貸為主的資產不受約束的擴張,這也是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多、潛在金融風險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實行存貸比例管理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傳統增長方式就是靠盡可能多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獲得收益。因此,無論大銀行還是小銀行紛紛喊出了“存款立行”的口號。而現在要按照國際銀行業的監管要求實行資本充足率管理,擴大銀行自身的資本金比存款變得更為重要,因為貸款的規模不再受存款多少的限制,而是受資本的約束。于是,無論上市還是非上市銀行都在忙于發行次級債,但作為附屬資本的次級債總額又不能超過總資本的50%。因此,非上市銀行急需上市(當然改善公司治理也是一個考慮因素),上市銀行則急需配股和增發。總之,資本約束下的增長方式有助于商業銀行改善收入結構、防范風險。
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決定了銀行的客戶基礎和盈利空間。但中資商業銀行在客戶、行業、地區方面的定位雷同,不可避免地導致惡性競爭。之所以出現眾多銀行在高端客戶、重點行業、發達地區方面的高度重疊現象,正是中資銀行缺乏發展戰略的體現。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定位就處于矛盾之中,因為它們還承擔著基礎性金融服務的職能,因此它們不可能像外資銀行那樣“嫌貧愛富”,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服務大眾,又要爭攬高端客戶的雙重定位必然使其盈利能力受到削弱。
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
西方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到商業銀行總收入的一牛以上,這也是中資銀行努力追求的目標。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制訂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其目的就是鼓勵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擴大中間業務收入比重,使商業銀行獲得良性的發展。然而,多年來中資銀行主要靠存貸利息收入的狀況一直未有改觀。有資料顯示,2003年中資銀行本外幣非利息收入比重僅為3.1%,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為2.9%,股份制商業銀行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而外資銀行這一比重高達40.7%。
為什么中資銀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如此低?筆者分析有以下原因:外部監管原因,比如沒有明確可以收費或收費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存貸款利差大,商業銀行缺乏發展中間業務的動力,甚至有時主動以犧牲中間業務收入為代價而換取貸款業務;中間業務產品類型少、附加值低,并且大多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結算、匯兌及代理收付等方面,對盈利的貢獻度較低,而外資銀行中間業務類型廣泛,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雖然中資銀行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還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約,但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銀行收費必將成為商業銀行的自主行為。而且,當存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以后,存貸款利差空間趨于縮小,中間業務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對中資銀行而言,當務之急是努力提高中間業務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加高附加值中間業務產品的比重。
商業銀行利率和匯率風險的管理能力
貨幣資金的對內價格是利率,對外價格是匯率。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利率和匯率風險凸現,而目前中資銀行在利率和匯率風險管理方面還很薄弱,直接威脅到商業銀行的運營安全。在利率方面,我國利率完全市場化勢在必行。現在已實現了取消人民幣貸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但從實際情況看,銀行總體的存貸款利率依然保持在法定的基準利率左右,彈性較小,這說明商業銀行還不能充分利用利率價格杠桿實行資產和負債管理。在匯率方面,美元連續三年疲軟的走勢使全球非常關注持有美元資產的風險。不僅企業和居民急需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商業銀行對自身的外匯資產也需要加強匯率風險管理。特別是股改試點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是以外匯進行注資的,對其匯率風險管理的要求就更為迫切。因此,對中資銀行來說,盡快提高利率和匯率風險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
銀行業與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高度關聯性,這已被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所證實。20世紀80年代,由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國際銀行業出現了“脫媒”趨勢。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情況下,大量銀行存款流向各種基金、金融創新工具以獲得更高的收益,企業也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資減少了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因此,在“脫媒”危機的壓力下,商業銀行被迫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包括進行一系列的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的創新,發展中間業務,實現混業經營。同時,商業銀行的創新和混業經營又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
在我國,直接融資比重低、間接融資比重高的特征一直沒有改變。2001年我國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比例為85.11:14.89,到2004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到94.31:5.69。長期以來,融資結構嚴重失衡是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高居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國商業鉬:行實現增長方式轉變,僅靠“資本充足率8%以上”的資本約束是不夠的。只有資本市場發展了,銀行業也出現一場“脫媒”危機,中資銀行才能徹底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當然,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也直接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如建行和國開行即將推出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直接豐富了資本市場的工具。
目前,隨著居民金融資產的快速增長,其理財和多元化需求強烈,而貨幣市場基金、投資型保險產品等的出現已使銀行存款出現“脫媒”跡象。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使企業融資也脫銀行貸款這個“媒”。2004年初的“國九條”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發展方向,堅定了市場的信心。我們期待著中國資本市場在2005年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