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舉結果
根據臺“中選會”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泛藍部分,國民黨在此次“立委”選舉中共獲3190081票,得票率為32.83%,獲79席,比上次增加11席;親民黨1350613票,得票率為13.90%,得34席,比上次減少12席;新黨12137票,得票率為0.12%,得1席。泛綠部分,民進黨3471429票,得票率為35.74%,獲89席;臺聯黨756712票,得票率為7.79%,獲12席。在“立法院”全部225席位中,此次泛藍共計取得114席,這一成績使泛藍“立委”席次過半并多1席,如果再加上現仍為國民黨籍的曹爾忠、張麗善及偏藍的無黨籍人士李敖和無黨團結聯盟成員高金素梅等人,則泛藍已經成為“立法院”中穩定多數,在未來的“立法院”中將扮演主控角色。
二、選舉特點
1、“總統大選”延時加賽。
對泛綠陣營而言,“立委”選舉一役不但關系到藍綠政治版圖的重劃,更關系到陳水扁在“3·20”當選連任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反之,對泛藍陣營來說,如果實現“立委”席次過半,可進一步突顯“3·20”選舉的不公及陳水扁當選連任的“不正當性”,為此,藍綠雙方無不以“總統”選舉時的原班人馬延時再戰。除了陳呂和連宋外,就連各自的競選總干事和操盤手也與“總統”選舉時一模一樣:一邊是“府院黨”及各“部會”首長傾巢出動,一邊是“立法院長”和臺北市長及其它縣市長政治明星全力演出。正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所稱,這次“立委”選舉有如年初“大選”的第二輪投票。
2、選民激情大幅減退。
據臺灣“中選會”公布的統計數字,此次“立委”選舉的合法選民為16559254人,投票人數為9796299人,投票率為59.16%,創下臺灣島內歷次選舉新低。從近三屆的臺灣“立委”選舉來看,投票率都在六成五六上下,這次掉到五成九,比年初“總統大選”80.28%的投票率更是少了兩成多,主要原因在于有四成多選民不愿出來參加“立委”選舉投票。他們的冷漠,對比藍綠的激情,顯示出臺灣至少有四成民眾對臺灣當前政治掛帥的現狀極為不滿,對臺灣當前藍綠互斗的政治亂象極度厭煩。他們對政治產生逆反心理,政治疏離感增強,對政治熱情大幅減退,從而使相對的政黨認同度也受到沖擊。
3、賄選買票愈演愈烈。
臺灣民主的素質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選風惡質化是臺灣歷次選舉中的痼疾,這次選舉亦不例外。從選舉期間藍綠各政黨、候選人的種種作為來看,選風惡質化現象依然嚴重,很多政客競選與輔選手段依然齷齪。各政黨、候選人為了爭取票源,或制造“黑函”,或“抹黑”、“抹紅”,口水四濺,帽子滿天飛。有的甚至公然行賄買票或變相行賄買票。上梁不正下梁歪,導致全臺各地賄選買票盛行,選風敗壞愈演愈烈。據臺灣“法務部”的資料顯示,此次“立委”競選活動期間,全臺各地查賄受理件數累計5
538件,其中賄選案5403件、暴力介入案123件,創下臺灣查賄最高紀錄。
三、選舉結果相關原因探討
1、島內政治、經濟大環境的影響。
民進黨上臺后,意識形態掛帥、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政爭不斷,嚴重沖擊經濟與社會的安定,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外國投資急速下降,島內資金大量外逃,失業率迅速增長,民眾生活水平下降,軍備支出龐大、財政收入短缺。臺灣民眾普遍對陳水扁當局長期的只會選舉、不會執政感到不滿。根據臺灣媒體在選后所做的民調,臺灣民眾對陳水扁執政滿意度跌到三成四,創上任以來最低點,不滿意比率則攀升到五成一的新高點。對于陳水扁在“立委”選舉期間的表現,選民也以負面評價居多,比率為五成二,僅二成八表示肯定。此外,陳水扁在這次“立委”選戰中提出的所謂“正名”、“制憲”主張,只獲得二成九民眾的認同,有高達五成的被調查者表示反對,是歷次調查的最高點。
2、藍軍配票成功,綠軍失誤連連。
對泛藍陣營來說,這場選舉則是“總統”選后攸關生死存亡的背水一戰,因此藍軍從一開始就充分認識到“藍綠對決”的嚴峻態勢,于是確定了國親兩黨提名候選人實行總量管制,以實力為原則,采取現任“立委”優先,保守提名的策略,在戰略上占據有利地位,尤其選前國新操作配票策略成功,為泛藍最后贏得過半“立委”席次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反觀泛綠陣營,民進黨和臺聯黨一直沉迷于年初“總統”選舉和年中高雄市“議員”補選獲勝的喜悅之中,過分高估了自己實力,因此未在提名時進行總量管制,而是采取高額提名,最后導致泛綠內部發生激烈內哄,相互之間同室操戈。在臺聯黨咄咄逼人的搶票攻勢下,陳水扁拼命加碼“正名”、“制憲”,爭奪“急獨”選票,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大量的中間選民都被嚇跑了。
3、藍綠的總實力和總資源是影響選舉結果的最根本因素。
從得票率和席次上看,臺灣的政黨格局與藍綠力量對比與2001年第5屆“立委”選舉相比,藍綠力量的總態勢沒有發生變化,基本上維持了上屆“立委”選舉時的格局。實際上,這是藍綠的總實力和總資源在起作用。此次選舉顯示,泛藍北部獲勝、泛綠南部大贏以及中部藍綠勢均力敵的態勢,證明藍綠大體又回歸“北藍南綠,中間不藍不綠”的基本盤,繼續維持北藍南綠、藍略大于綠的政治版塊。至于泛藍內部國親之間此消彼長,新黨票源起了關鍵作用。2001年底“立委”選舉,許多原新黨黨員掛親民黨戰袍出征,導致新黨的票源流向親民黨,造成國消親長的局面;此次選舉,國民黨和新黨高舉國親新泛藍三黨合并的政治旗幟,7名新黨候選人干脆加入國民黨,導致大量新黨票源重新回流國民黨手中。
四、選舉結果的意涵
1、島內藍綠兩大陣營的總體實力對比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選舉結果表明,泛藍和泛綠的總體實力對比沒有出現實質改變,泛藍在北部、東部及離島的實力依然不可低估,泛綠在南部平原縣市的實力依然雄厚,藍綠對決、南綠北藍的態勢一時間不會根本改變。國親兩黨在無執政資源的情況下,仍能在“立法院”獲過半席位,使泛藍在前一個時期的下滑頹勢得到了遏止,顯示泛藍仍然是島內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東山再起蓄積能量提供了難得的喘息機遇,藍綠雙方圍繞執政權的斗爭仍處于勢均力敵的“戰略相持階段”。泛綠陣營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雖未能延續“3·20大選”的氣勢,但“立委”席次不減反增,顯示其傳統票源仍十分穩定,泛綠陣營只是暫時性受挫,但實力難以有效增長也顯示其要實現“全面執政”和“長期執政”的任務將難上加難。
2、兩岸和平獲得寶貴的幾年時間,但兩岸僵局在陳水扁任期內難以打破。
盡管陳水扁不斷鼓吹2006年“制憲”、2008實施“新憲”,選舉期間又公然聲稱以“公投制憲”終結“中國憲法”,但由于泛綠未能在“立法院”過半,而且離“修憲”所需要的3/4“立委”席次有較大差距,加之美國的強烈反對,陳水扁當局通過“立法院”修訂并通過超低門檻“公投法”在體制內進行“公投制憲”的可能性不大。這在客觀上暫時降低了兩岸爆發戰爭的風險,使得兩岸和平獲得了寶貴的幾年時間。但另一方面,由于陳水扁根深蒂固的“臺獨”理念,在兩岸關系上出爾反爾,反復無常,加之仍將在一定程度上受李登輝和臺聯黨的牽制,陳水扁仍會千方百計推動“漸進式臺獨”,強化“實質臺獨”,圖謀為“法理臺獨”鋪路。因此,可以判斷,兩岸關系在陳水扁任內要有突破很難,兩岸關系形勢將更加復雜、嚴峻。
3、當前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仍然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臺灣大多數的選民是善良而理智的,面對泛綠陣營由于兩顆子彈而在“3·20總統”選舉中獲勝后所表現出咄咄逼人、不顧一切推行“急獨”路線的權力的傲慢,他們的內心里是極為反感的,因此,他們選擇了維持現狀、代表穩定、中道力量的泛藍陣營來制衡傾向“臺獨”、代表激進、霸道勢力的泛綠陣營,用選票向泛綠大聲地說“不”。臺灣選民在最后關頭,制止了泛綠的冒進政治,拒絕讓它成為“立法院”的多數,掉轉了由于兩顆子彈而遭受扭曲的政治生態,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岸走向最后攤牌的即刻危局,證明挑釁大陸的“臺獨”活動是不得人心的,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仍然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