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不和則令不行,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有勇無謀,不足以成事。先定謀慮,再因時乘勢。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是管仲自己輔佐齊桓公建成霸業的概略綜述。
被尊為法家元祖的管仲,其實不全然是個霸道主義者,他思想博大、見識閎遠,而且懂得“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掌握群眾與人性心理
梁啟超曾指出管仲是全世界最早的法治主義大家,在公元前七百年的春秋時代,管仲已主張以法治國,可以興功懼暴、定紛止爭,能令人知事、使人各得其所。
管仲向齊桓公所建議的用兵制勝的要點,也可供今日成功人士開拓業務、迎對競爭的參考。他主張用兵先定謀慮,再因時乘勢。他認為有勇無謀,不足以成事,發動軍事,必須先定謀慮。至于作戰求勝,則要觀測時勢,必要時可以巧妙投機。
他在《霸言》中舉例:“強國眾,先舉者危,后舉者利;強國少,先舉者王,后舉者亡。”他的理論中心是:問本明敵———充分了解敵情,觀察環境情勢,活用戰法,抓住機會巧妙運用。
管仲很能掌握群眾心理,當春秋時代,群雄紛爭,但尊重傳統、求統一安定傾向還很濃烈,他推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正是順乎大眾的期望,于是不但使齊桓公成就了霸業,還擁有人望。
對內,他也深知政通人和的關系重要,他認為:“上下不和,則令不行……上下不和,雖安必危。”他主張人才進退,建立公平制度:“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公,不自度也。”
管仲觀察人性,有獨到看法,易牙就是最好的例子。
易牙以長于烹調成為桓公寵臣,傳說桓公戲言遍嘗山珍海味,惟有人肉不知滋味如何,易牙就殺了自己三歲的兒子,蒸肉奉請桓公嘗味。
當管仲病重和齊桓公討論群臣的可用程度時,桓公提到易牙煮了兒子,迎合他的口味,是否表示,他愛君王勝于愛他的兒子。
管仲說:“凡人之常情莫不愛其子女,今易牙殺其親生愛子,僅為迎合君王戲言口味,是違背人情、矯情的人,何能寄以國家大事。”
守信義使天下悅服
還有一個借曹沫劫持桓公,樹立信譽,以服天下的故事,更可見出管仲的遠見。
齊桓公以尊王攘夷名義,約集諸侯會盟于北杏,桓公順理成章地被推為盟主。各國之中,距北杏很近的魯國竟未參加,齊國派大軍壓境,魯莊公被迫請求在柯地和齊桓公相會。
會盟大典進行中,魯國大將曹沫突然抽出匕首,威脅齊桓公要求退還齊國以前侵占魯國的汶陽一帶土地,再談會盟以示誠意。
管仲在旁表示:“魯國理直,君可許之。”
會盟之后,桓公悔怒,想派人追殺曹沫。
管仲勸諫桓公不可小不忍而亂大謀,他認為退還少許魯國失地,以示桓公守信,不失信于匹夫,正可向天下諸侯顯示齊國的信義。
后人評論這件事說:“盟約可毀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此所以服諸侯,霸天下也。”
管仲以汶陽一片土地,為齊桓公取得了使天下悅服的威信,是何等的見識。
今日工商企業,為自己的商業打知名度,奠定信實標徵,管仲的這番權衡運用,值得深加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