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人定義為世界“制造工廠”的中國,一年會生產40億雙鞋,其中20億雙用于外貿出口,剩下 20億為內部市場消化。這20億雙里有13億是皮鞋——也就是說僅僅從數量上看,我國已基本上達到一人一雙皮鞋的地步。
但中國有大約40%的人口是幾年才換一雙皮鞋,另外占人口51%的男性平均每人一年里購買皮鞋大約也就一雙,所以女性是鞋的主要消費群體。當大家都把眼光盯在城市中那些一年買好幾雙皮鞋的女性身上,想把數量龐大的皮鞋都擺到有限的消費需求面前時,鞋業的利潤越來越稀薄。
在行業利潤走低的情況下,渠道的日子也不好過。長期盛傳的“賣鞋利潤高”已經使各類鞋店終端泛濫于大街小巷,而且在長期拼殺中都擁有了“勾搭”顧客的本領。通過不同的進貨渠道獲得多變的款式,靈活的價格策略,使得那些小店不斷挑戰大品牌連鎖門店的顧客忠誠度。
女性消費者購鞋時的通常作法是,在逛完百貨店后會去街邊單體店轉轉!是單體店的價格有優勢嗎?不是,因為即便是相同品牌的情況下,有很多女性顧客在逛完該品牌的百貨專柜后,還會到它的單體店里去轉一轉。對于這種消費行為,我們以前認為這是制鞋公司為避免部分產品(尤其是新品)被百貨店的瘋狂促銷行動削平利潤,而將這些產品先在自己的單體連鎖店中展示,因此這種商品結構的差異化吸引了客流。
其實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由于那些優秀百貨店的商品管理部門加強了市場巡視,對廠家提供新品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因此商品結構差異化的情況并不多見。而顧客來單體店的重要因素是:這里有更為輕松的購物氛圍。
我們很難定義女性顧客宣稱的這種“輕松”,它包含的意義有:
節奏更慢的挑選過程
更安靜的購物環境
沒有與購買其他品牌者的潛意識心理對比
沒有商場里那么強烈的“身處眾目睽睽之下”的潛在感覺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百貨店的集客效應,但我們卻能從上述調研中找到給顧客增加購物價值的地方。能否設計出這樣一種門店,放大這種“輕松”的價值感?能否使顧客更進一步地放棄對價格等實際因素的關注,以便門店能贏得與小店的競爭?
也就是說:基于提升顧客價值的研究,只要抓住顧客購物行為中的關鍵一點,我們就能找到提升經銷商價值的大方向!
“奔騰年代”的思路
數據表明,一款新產品的失敗率高達95%。,而其中有80%是死在招商這個環節。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招商策略中的“亮點”還停留在“產品”和“技術”層面。如果新產品的個性只是定位在產品技術層面的創新,對經銷商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小。大部分懂行的經銷商,只要他們和業內技術人員進行幾次談話后就會發現:現在的技術壁壘已經很低了!
而且即便你的技術能得一時之高端,但在高度競爭的鞋類市場環境中,抄襲和模仿比比皆是,很快,同類同質的產品就會涌現出來——就算地球那一頭的鞋樣款式也不需要幾天就可以到達本地。
不看顧客到底在想什么、想體驗什么,而一概把傳統的營銷渠道和營銷模式往新品頭上一套就好,這種簡單化思維是利潤日漸稀薄和新產品屢戰屢敗的罪魁禍首。
讓我們看看“奔騰年代”是如何賣鞋的吧。它最大的亮點是創造出了“鞋吧”的終端概念:不僅從產品上來招商,還從終端售賣方式上來招商。奔騰年代鞋吧,從策略的層面,為產品差異化提出了“鞋吧”的新概念,這是國內首創。奔騰年代鞋吧的經營模式融合了鞋吧、足吧、樂吧、咖啡吧、書吧、網吧的模式,也融合了鞋、足部按摩、音樂欣賞、咖啡品茗、書籍閱覽,甚至是互聯網等等先鋒元素。這些元素整合在終端的門店就放大了輕松隨意的購買過程,帶給消費者巨大的消費價值體驗。

我們知道,城市生活中的“吧”意味著隨意、釋放、輕松、情調和閑適的交流。購買“鞋吧”產品的過程實際也是輕松、隨意地購買快樂的過程,然而背后卻是合縫嚴密的一套營銷體系的支持,任何營銷要素缺一不可:(見右表)
只贏1%就夠了
滿足“與眾不同”的定位要求,是否需要耗費更大的招商形式?是否需要終端方案上更高的投入?不是。達到差異化的效果,將競爭對手比下去,不需要你比別人強100%,只需要比別人強1%就夠了。
例如,通常來講,招商會議就是一次會務營銷、集體收款的行為,現場運用多種手法來描述產品的可觀收益,就能夠很好地促使經銷商下最后的決心。
但奔騰年代鞋吧招商會議避開了單純的走秀、新品發布的窠臼,而是就獨樹一幟的營銷模式開展了研討會形式的招商,他們邀請了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徐培華,邀請了經濟學家和策劃人共同研討“奔騰年代”的幾大支持工程。這些營銷專業領域的拓展與傳統的新品訂貨、名模走秀相結合,使得專業營銷的形象植入經銷商心里。其實這與傳統做法相比只是前進了一步。
當然更重要的是顧客感受。我們知道,一個商店在服務上某種細節的改進,也許只給消費者增加1%的方便,然而在銷售上,這1%的細節會有幾倍的銷售差別。原因很簡單,當消費者對兩家店比較時,相同的功能都被取消,對購買決策起作用的就是1%的細節。1%的細節優勢決定了100%的購買行為。這樣,微小的細節差距就是市場占有率的決定因素。
在“奔騰年代”鞋吧,早晨有清新舒展,下午有激越澎湃,黃昏有優美流暢的音樂伴隨著消費者的體驗和購物過程。這和麥當勞一天當中放不同的音樂異曲同工,也恰恰體現了鞋吧運營與路邊店的不同——你可以將氛圍布置得比人感覺很隨意,但是布置過程卻一點也不能隨便!消費者的忠誠度一定源于對于品牌和模式的認同,而非簡單的價格對比、路過門店的偶然性消費,因為100%的消費背后是1%的與眾不同,而這種與眾不同已經由終端的力量植入了消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