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對自己所表現的東西懷有深情的時候,你才能淋漓盡致地去表現它。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只有把對采防對象的真情實感融入采訪拍攝的全過程,讓情感始終溢于心中,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流露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而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新聞攝影只有以人為中心,才能充滿感情和活力。新聞攝影采訪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于同一新聞事件,有的人激情滿懷,有的人卻無動于衷,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截然不同。前者有作者的情感包含其中,作品變得生動感人,而后者則枯燥無味。所以,攝影記者要拍出有情感的照片,必須在感情上和采訪對象融合在一起,體會拍攝對象的喜怒哀樂,從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真實感人、親切感人。
只有自己被感動了,才會拍出感動讀者的照片。2003年的春天,一場突發的災難,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非典突然襲擊了我們平靜的生活。面對猖獗的病魔,筆者主動請纓,希望用鏡頭記錄下“白衣戰士”在“抗非”一線的真實感人的一幕幕。在隔離病房采訪時,筆者主動與醫護人員多方面交流,得到了他們充分的信任。當時,在隔離病房工作的“白衣戰士”中,有很多都是孩子的媽媽,可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她們日夜堅守在“抗非”一線,沒有機會再像以前那樣與孩子聊天、幫孩子輔導功課,作為母親,她們有太多的內疚。5月11日母親節,護士王瑞芳打電話,說她多日不見的女兒一會兒將給她送來一束代表溫馨祝福的康乃馨,祝她母親節快樂。我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鏡頭,急忙趕到了現場,在非典病房的清潔區,母女倆一個窗里,一個窗外,戴著防護口罩,所有溫馨的祝福從雙眼中流露,我及時抓拍,作品《母親節的祝福》,從另一個側面表達了人們抗擊非典的決心,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通過這次采訪拍攝,我真正感悟到,新聞攝影的情感表現就是以情感人,它需要的情是真情,它是通過情感來反映一種感覺,反映拍攝者與被攝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只要攝影記者投入真情去拍攝,用鏡頭捕捉拍攝對象最能打動人的瞬間情感細節,然后將滲透被攝者情感的悲歡、苦痛傳播給讀者,這樣的圖片能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并給人以親臨現場的真實感。
那些貼近生活、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照片,不但具有較強的審美力,并且充滿人情味,能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入選“荷賽”二等獎的照片《退下來的鄧小平》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片中,領導中國12億人口的領袖退下來后,過著平民生活,享受著孫兒繞膝、打牌娛樂的天倫之樂,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偉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普通人的情感。照片的作者在拍攝的過程中飽含真情,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豐富有力,深深打動了讀者。
綜觀新聞攝影佳作,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它必定傳遞著當時當地特定環境中典型人物的思想情感,通過藝術手段以情感人,以情達意,撥動讀者的心弦,令人難以忘懷。
我們從“荷賽”的評選中,可以見到國外的新聞攝影同行,已不滿足于通過圖片客觀地去反映事件本身,而是注意通過事件中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來表現人的真實處境、真實情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性格。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感染讀者,打動人心。《柬埔寨難民》畫面上的柬埔寨婦女愁容滿面,神情茫然,懷抱的嬰兒露出一雙小腳丫。令人心酸地想到柬埔寨難民的孩子生下來就無立足之地,誰看了都會產生同情心。荷賽獲獎作品《烏干達旱災的惡果》(美國記者邁克·韋爾斯攝)就頗具說服力。畫面上,一只白皙寬厚的大手,托著烏干達災區黑人孩子的一只像猴爪一樣的小黑手,這大與小、黑與白、健壯與枯瘦的鮮明對比,著實震撼人心。多少母親和孩子奄奄—息,期待著救災,多少家庭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這幅照片表達的情感是多種多樣的,讀者結合自己的感受產生豐富的聯想,它所折射的情感基調是,對天災人禍的強烈憎恨,對苦難人民的無比同情。當前世界新聞攝影發展顯示著這樣一種趨向:在注重對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深度刻畫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人物的情感表現。圖片故事《俄羅斯別哭》,講述了2004年9月1日至3日,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1000余名學生、家長與教師被恐怖分子劫為人質。圖片聚焦了人們永遠難忘的53個小時,它在孩子們的笑臉和鮮花中開始,在槍聲和屠殺中結束,338人的突然離去讓當地民眾沉浸在無盡的悲傷和憤怒之中。悲痛欲絕的母親,無辜死去的孩子,焦點對準災難中的受難者,盡力去表現他們的苦難,緊緊抓住當事人動態和心理表現,這些作品以情感人,產生了文字說明難以達到的扣人心弦的強烈效果。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真情的存在,人的情感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新聞采訪中,要用鏡頭直面人們的喜怒哀樂,拍攝出具有“情感力量”的新聞作品,做到以情動人!
(作者單位:中原石油報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