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曾經斷言:“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①所謂視覺文化,“它的基本內涵在于視覺因素,或者說形象或影像占據了我們文化的主導地位。”②
現實正是如此,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必須對泛濫的信息進行迅速及時而有效的篩選,而圖像以直觀和感性的優勢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人們的視線;同時,網絡的迅猛崛起和電視的快速發展,使報紙由于自身傳播速度和傳播方式的局限在激烈的競爭中越來越處于劣勢,而刊登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新聞圖片不失為吸引讀者的一種好辦法,這種種原因使不少報紙紛紛把重視圖片、追求版面視覺沖擊力作為自身不可缺少的辦報理念。甚至出現了“以圖片引領新聞”的發展態勢,例如,《天津日報》提出了“以圖片帶版面,以版面帶新聞”的改革思路;《中國日報》的編前會打破慣例,先定圖片,再定文稿。《羊城晚報》、《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報紙每逢重大新聞事件如“兩會”的報道等,常常用整版來刊載有關的新聞攝影圖片。
現實表明,不少報紙都想利用圖片來展開對受眾注意力的競爭,不惜以大篇幅的版面來刊載圖片。然而,筆者經一番調查后發現,在圖片的運用上要取得好的效果不能僅靠“量”,更重要的是靠“巧”,用得“多”不如用得“巧”,《羊城晚報》、《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報紙就擅長巧妙運用兩張圖片,形成對比效果,從而造成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吸引讀者眼球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聞圖片對比的類型
對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它通常把好和壞、善和惡、美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鮮明地顯示兩種矛盾對立事物的差別,讓人們在比較中得以鑒別。而新聞報道具有明確的導向功能,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常常用到這一修辭手法,在運用新聞圖片時使用這一手法,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修辭學來說,對比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兩種事物的對比;二是同一事物兩個方面的對比。根據新聞圖片的特點,新聞圖片的對比又可以分為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兩種類型。
1.縱向對比。縱向對比,是指對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不同發展階段的比較,每一幅圖片所代表的是同一事物或人物某一特定的發展階段的情況。這種對比,把過去的情況作為襯托,以昔襯今,以現實對照歷史,便于突出現在的變化或取得的成就。
如《羊城晚報》發表的報道《龍洞村富民之路大道朝天》(2004/2/24,頭版)中刊載的兩幅圖片,就運用了縱向對比這一手法。文章報道了龍洞村拆走“握手樓”,修建寬闊街道,成為“城中村”改造的典范。標題下面刊載了兩幅圖片,較小的一幅是龍洞村改造前“握手樓”緊緊挨著的圖片,較大的一幅是改造后寬闊的街道的圖片,兩幅圖片顯示了龍洞村改造前后的變化,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又如《北京青年報》發表的國際新聞報道《沙特女主持差點被丈夫打死》(2004/4/22,A17版)中刊載的兩幅圖片,也運用了縱向對比這一手法。文章報道了沙特著名女主持巴茲因在家里慘遭丈夫的毒打后勇敢揭發,從而使輿論首次觸及沙特婦女遭受家庭虐待問題的事件。標題旁邊刊載了兩幅圖片,一幅是著名女主持被打前充滿自倌、眼睛炯炯有神、富有魅力的照片,圖片的文字說明是“昔日光彩照人”;一幅是著名女主持被打后傷痕累累、表情痛苦的臉部特寫照片,圖片的文字說明是“如今滿臉瘀傷”。兩幅圖片顯示了沙特著名女主持被打前后容貌的變化,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近兩三年來,報紙為了滿足人們崇尚美的心理,常常報道一些成功整容的個案,其中許多報道都配發了新聞人物整容前和整容后的照片,以形成對比效果。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報紙在刊發一些曾被毀容的人在整容前的照片時,為營造強烈的對比效果,而刻意用特寫鏡頭把當事人臉上或身上大面積的疤痕放大突出,讓人觸目驚心。某些報紙的這種做法不僅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而且還會讓讀者看后感到極不舒 服,從而對報紙產生反感,影響報紙在受眾心目中客觀公正的傳媒形象。
2.橫向對比。橫向對比,不同事物或人物之間只要具備一定的共同點,擁有可比性,就可以進行對比,兩幅圖片分別代表的是兩個具有共同點的、不同的事物或人物某一特定的發展階段的情況,可以是事件發生的某一瞬間的圖片比較,可以是人物瞬間表情的比較,其目的不在于突出“變化”,而在于展現“不伺”,這種對比又稱為兩體對比。
新聞圖片橫向對比的情形常常出現在體育新聞中,這是因為體育賽事一般需要決出勝負。比賽結束后,得勝者欣喜若狂的表情與失利者傷心失望的表情恰巧可形成生動的對比。如《南方都市報》發表的報道《鄭潔赫寧擦肩而過》(2004/5/27,A32版)中刊載的兩幅圖片,就運用了橫向對比這一手法。文章報道了在北京時間2004年5月26日進行的法網第二輪女單比賽中,中國選手鄭潔擊敗了法國選手洛瓦,取得首盤勝利,然而鄭潔一直期望能與其交手的衛冕冠軍赫寧卻意外地輸給了意大利人加賓,未能 通過第二輪的比賽,爆出開賽以來最大的冷門。文章的左下角刊發了兩幅圖片,一幅反映的是意大利人加賓贏了衛冕冠軍后雙手握拳、欣喜若狂的瞬間;一幅則捕捉到衛冕冠軍赫寧意外輸給意大利人加賓后雙眼緊閉、傷心失望甚至有點痛苦的表情,兩幅圖片呈現出得勝者與失利者迥然不同的心情,形成生動形象的對比。
新聞圖片對比的作用
在運用新聞圖片時使用對比這一手法,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作用主要是交代背景,強化差異、凸顯主旨,引人反思、增強傳播效果,調劑版面、富有節奏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1.交代背景。背景材料是指在新聞報道中同新聞的主要事實有密切關系的歷史情況、社會環境、政治局勢、人物簡介、知識材料和基本數字等。概括起來說,背景材料一般分為人物背景、事件背景、歷史背景、地理背景、原委背景等幾種。
事物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而新聞報道只是對過程中最有價值的橫斷面加以報道,這橫斷面并不是孤立的,它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消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報道事物免不了涉及其發生期、發展期、甚至消亡期的情況。同時,事情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發展的,同周圍事物的存在都有密切關系,揭示事物產生的社會環境,才能讓受眾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新聞報道中,適當穿插背景材料,不但有助于指出事件的真相,而且能起到闡明報道意義的作用。而新聞圖片的對比使用常常就能起到交代背景的作用,從而幫助指出事件的真相,闡明報道的意義。
2.強化差異,凸顯主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要想引起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須使這一事物與其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個性特點和主旨得以突出。
如前面提到的《羊城晚報》發表的報道《龍洞村富民之路大道朝天》(2004/2/24,頭版)中刊載的兩幅圖片,不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讓讀者在比較中非常直觀地得知了龍洞村改造的緊迫性和艱巨性,突出了改造所取得的成就,從而在差異中凸顯龍洞村拆走“握手樓”,修建寬闊街道,成為“城中村”改造的典范的主旨。
3.引人反思,增強傳播效果。如《羊城晚報》發表的報道《名歌手騙錢過億被判死緩》(2003/7/31,A4版)中刊載的兩幅圖片。讀者的眼光首先會被標題下面刊載的兩幅圖片所吸引,左邊一幅是歌唱家楊洪英昔日作為名歌手身穿白族服裝、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光彩照人的圖片,圖片文字說明是“昔日名歌手”;右邊一幅是如今的楊洪英身穿囚服、眼睛浮腫、滿臉愧疚的圖片,圖片文字說明是“今朝成死囚”。曾經的名歌手,如今卻成了死囚,曾經享譽大江南北,如今債主們對其恨之入骨,這一組組矛盾發人深省:名歌手為什么成了死囚?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一個名歌手的墮落?這樣的反思讓讀者對報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邊看報紙邊追問,從矛盾的雙方分析原因,并在對事件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和照片的佐證作用下,認同報道提出的觀點,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4,調劑版面,富有節奏感。圖片在版面上的調劑作用是指通過圖片調劑使版面富有變化和節奏感。滿版文字一片白,如安排兩幅圖片,就如同沉悶的屋子敞開兩扇窗,撲進一股新鮮空氣,給人以清新舒朗之感。同時,不僅圖片與文字產生色彩(黑白)與形態(靜動)的對比,而且兩幅圖片本身也產生對比,多種對比使呆板的版面出現生氣,靜態的版面產生動勢,平面的版面富有節奏感和立體感。如上面所提到的擁有兩幅圖片進行對比的版面,頗有動感和立體感,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注釋:
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157頁,三聯書店,1988年版。
2.吉勇:《讀圖時代新聞圖片在報紙中的重要地位》,《魯行經院學報》,2002(6)。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