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對傳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思維觀念的轉變。
伴隨網絡、多媒體等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的生成,大眾傳媒和新聞工作者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人們不再像以往一樣簡單地、被動地接受信息,網絡的交互性使人們掌握了傳遞信息的主動權,甚至可以和新聞工作者共享新聞事件第一手資料和背景資料;大眾傳媒對輿論的控制的主導權大大削弱,任何一個網民與大眾傳媒一樣擁有隨時發布新聞的能力,而且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權再也不是大眾傳媒的專利。
互聯網絡使跨文化傳播突破了時空間隔,世界各地的人們共享信息成為可能,大眾傳媒“信息過濾器”的社會職能也將弱化甚至消失。科學技術帶給世界的發展變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還是一個概念、一個設想,今天一下子就變成了現實。
這一切無疑會給傳統媒體的記者們帶來更多的機會,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對世界產生沖擊的人。
未來理想中的媒體記者,應該是能夠熟練地使用網絡,能夠運用多媒體采訪、寫作和報道的人;他們報道新聞事件,能綜合運用文字、圖像、影像、聲音等手段;能夠熟練地運用最恰當的網絡工具查詢和閱讀網上資源,在網上進行環球語音和可視采訪,在世界范圍內寫作、報道、發電子郵件等。他們需要裝備上數字照相機、數字攝像機和多媒體計算機終端組成的數字移動采編設備,由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站和互聯網連接裝置組成的具有多媒體通信功能的數字移動通信設備,以及相應的軟件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附屬設備。他們的采訪活動不受時間、地點和惡劣條件的影響,能夠隨時和編輯部保持聯系,而且一身數任,能在現場運用多種技術手段采集新聞,調閱大量背景資料,用來驗證、過濾信息的真偽,從而保證新聞采編任務的迅速、圓滿完成。
當然,傳媒人也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定位。
2002年4月,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斯坦福大學、密西根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新聞學院的院長、系主任、新聞學教授以及國內各大媒體的社長、總編輯共50人匯聚北京參加“21世紀新聞教育峰會”。清華大學的李希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在全球化時代,誰掌握了下一代傳媒人,誰就掌握了下一代的媒體,誰掌握了傳媒,誰就掌握了未來。中國急需具有國際水準的新聞傳播學院和新聞人才。”
這種國際傳媒人才需要熟練地掌握一門以上流利的外語,有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報道水平,能夠在國際一流的新聞媒體、外交部門、媒介管理部門從事與媒介相關的新聞傳播實踐工作。
今天,信息已經如空氣一般,彌漫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電話、手機、呼機、PDA、傳真機,我們的報紙、雜志、廣告牌、電臺、電視臺,還有網站和電子郵件,無時無刻不在“吐”出最新的信息。僅在3年前,我們還在抱怨網上中文信息太少;而今天,我們已經快要被它們淹沒,據美國人統計,今天互聯網上產生出數以10億計的網頁信息,再加上數不勝數的傳統媒體制造的信息,信息早就遠遠超過人們的消化能力。
我們在信息的大海中漂浮,信息已經快要將我們淹沒。生活在這個如此快速、如此強大的新媒體傳播空間里,我們還能掌握它的變化嗎?
技術的革命與跨媒體平臺的盛行,給已經擁有了多種媒體選擇權的讀者又增加了不計其數的媒體選擇,不論是網絡,還是電視、廣播、雜志、報紙,都在竭盡所能地大聲喊叫,以期在嘈雜的媒體聲音中脫穎而出。當媒體的競爭趨向白熱化時,我們不得不放大音量,表現亮麗的色彩,作誘人的展示,說驚人的話語。
在信息開始豐富的時候,信息量的增加已經不是首要的問題,首要問題是減少信息!未來最成功的媒體不是制作更多的信息,而是幫助讀者減少信息。
工業時代做的是信息加法,信息量最大的電視最終發展成為工業時代的媒體之王;信息時代做的是信息減法,匯聚了機器智能、人工智能的互聯網絡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載體與處理工具,正在幫助人們最快速、最精確地獲得信息。然而僅提供載體和工具又是遠遠不夠的。
近10年來,世界主要的新聞媒體,不管原先是印刷媒體,還是視聽媒體,如今都紛紛在電腦空間和國際互聯網上發展自己的“新天地”。為了在同新興媒體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下去,舊媒體不得不適當地變化自己的媒體形式、運作方式和服務方式。它們或揚長避短,針劉新媒體的劣勢發揮自身的優勢;或移花接木,吸收新媒體的某些長處,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這些轉移與變化是淺層的,其潛藏的語意是爭奪人類社會的新時代一一信息時代的話語權。
在以大批量生產、以資本的利益最大化為表征的工業時代里,媒體的價值在于將少數人的意志傳播給大眾。在這里,少數的社會精英是傳播中的絕對主體,普通的老百姓是傳播中的絕對客體。報紙、廣播、電視,完成的都是一對多、少數對多數的單向信息傳播過程。這個傳播過程實質上就是社會的統治主體向社會的被統治主體施行其權力的行為體系的一部分。掌握了工業時代的媒體——傳統媒體,就掌握了整個社會的話語權。
信息時代,社會的權力發生了轉移。這種轉移與信息技術進步的關系,很難說誰是因,誰是果。權力轉移與信息技術進步,相互交織著,相互推動著,催生出信息時代的種種變革。在信息社會中,由于技術的進步,統治主體與被統治客體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最終將不可分辨。正因為界限不可分辨,所以也就不存在一個完整的話語權主體或一個完整的話浯權客體。信息技術和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社會成員的多元化發展趨勢,為存在無數多個主體和客體提供了可能。
傳統的單一媒體話語權力因此而發生轉移,轉移到一個新的主體——跨媒體平臺上。這個新主體打破了原來的時空界限,它的構成是復雜的、多維的、無所不在的。它將把社會的一切都包容進去,盡管今天它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但它已經為所有的一切預設了一個體現平等的思維空間。在信息時代,沒有必然的信息傳播施加者與接受者,每個人、每一個信息細胞,既是主體,也是客體。信息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新媒體嶄露頭角的時代,也必將是所有媒體大融合、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
(作者單位:河南教育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