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深度報道始于20世紀40年代。1941年12月7日,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剛剛成立160天的WCBW電視臺,花了將近9個小時,將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新聞做了詳細的報道。由于當時的電視新聞設備簡陋,只能配上圖片,由邀請的專家對事件進行分析和解釋。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40年代的電視深度報道只是曇花一現。
嚴格來說,美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真正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50年代美國國內被種族主義和“麥卡錫”主義鬧得烏煙瘴氣,人人自危;國際上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出兵干涉朝鮮局勢,引起了民眾的不解和不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51年11月18日,美國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報道節目——CBS的《現在請看》(See It Now)應運而生。
該節目的主持人愛德華·默羅(Edward Morrow)曾是廣播新聞記者,“二戰”期間,他曾經以“這里是倫敦”的戰地報道幫助美國人民領悟到了戰爭的性質,使他成為解釋性廣播新聞報道的出色代 表。《現在請看》將深入發掘新聞事實和全面報道新聞事件作為中心任務,把鏡頭聚焦于美國人民高度關注的戰爭、種族歧視等問題。該節目從第一期起,就由默羅在紐約,塞瓦賴德在華盛頓共同報道了朝鮮戰爭,深入分析了戰爭的性質和趨勢。
1952年下半年,默羅帶領一個報道組制作了第一個時長1小時的《現在請看》節目——《圣誕節在朝鮮》,令人信服地向美國人民說明朝鮮戰爭正處在僵持狀態。默羅創作班子的成員弗萊德·弗蘭德這樣評價這期節目:
“這部電視片試圖向人們展示新聞背后的內容,新聞事件表面之下的內容,向人們展示在圣誕節的時候遠在朝鮮的三八線那邊的真實情況……”
真正奠定《現在請看》在深度報道領域地位的是默羅對“麥卡錫主義”的揭露和抨擊。50年代參議員麥卡錫掀起了反共浪潮,他宣稱國務院中至少有200人是共產黨,而且他擁有這份名單。新聞界盡管沒有人見到這份名單,他們仍然依照客觀報道的原則,不加分析地“如實”報道麥卡錫的講話。
事實證明,麥卡錫的指控完全沒有根據。“麥卡錫是憑借著新聞界對新聞官員的依賴、新聞界遵從‘客觀報道’的規范,創造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默羅不畏艱險,從1953年10月始就在《現在請看》節目里通過受害者的現身說法,列舉大量事實,入木三分地揭穿了“麥卡錫分子”的嘴臉。
在1954年3月9日的節目中,默羅一方面播放有關麥卡錫分子活動的電視畫面,一面說道:“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是在稚嫩之年繼承全部遺產的……然而我們不能一面在國外捍衛自由,一面卻在國內拋棄自由……”①默羅不屈不撓的斗爭沉重打擊了麥卡錫分子的囂張氣焰,使他們從此一蹶不振。這些節目的意義不僅在此,它們也標志著美國新聞界報道觀念的轉變,開始逐漸擺脫“純客觀報道”的窠臼,接受“深度報道”的觀念。
《現在請看》通過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在美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幕。由于默羅本人對電視新聞性質的理解與商業電視對收視率的追求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沖突,1958年7月9日, 《現在請看》在播出最后一期節目后停播。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年代,總統肯尼迪遇刺、反種族歧視斗爭、反越戰運動、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一件件重大事件接踵而來。動蕩的時代也導致人們的思想動蕩和價值混亂,很多人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困惑不解,陷入彷徨和苦悶當中,這給電視深度報道的發展提供了一次機遇。同時,便攜式攝像機、衛星傳送系統、錄像帶等的出現也為深度報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60年代前半期,深度報道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對突發事件的連續報道和臨時設立的新聞專題上,而沒有出現欄目化的深度報道節目,這主要是因為60年代前半期,三大電視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消息類新聞節目的改革上,各大電視網都延長了消息類新聞的時間。這段時期有影響的深度報道有:1963年11月,肯尼迪總統遇刺后,ABC大膽停播了所有的廣告,安排了24小時的新聞連續報道,開重大突發事件連續報道之先河。
60年代后牛期,深度報道發展迎來了它的輝煌:1968年9月,CBS推出《60分鐘》(60Minutes),該節目因播出時間為一小時而得名。
節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包括兩三個不同主題的節目。《60分鐘》的節目理念在于通過具體事件,探討大的社會背景之下的重大問題,節目具有較強的述評力度,強調“正論——反論”的辯論風格,其主題多半為涉及政府和社會政策、司法公正、災難、社會正義等主題。 《60分鐘》憑借深入的采訪和權威的報道,成為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深度報道節目,從1979年起一直位居尼爾森全美收視十大排行榜之列,曾多次獲得“艾米獎”。
進入70年代,美國政治腐敗現象層出不窮,“水門事件”掀起了美國新聞史上第二次揭丑浪潮,1975年美國新聞界成立了“調查性報道記者與編輯協會”,表明調查性報道已被美國新聞界廣泛接受。
電視新聞在水門事件的報道中也促進了一系列調查性電視新聞節目的產生。70年代中期開始普及的電子新聞采集設備ENG開始運用到深度報道中,促進了深度報道制作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提高了深度報道的速度和廣度。在這個階段,《60分鐘》制作了一大批有影響的調查性報道,它的獨特的“伏擊式”采訪和報道方式也影響了其他的深度報道節目。ABC(美國廣播公司)的《20/20》就是模仿《60分鐘》而來的。該節目的特色是每段專題結束后,記者會被請到演播室和主持人一起提供事件的最新進展,或發表對事件的看法。70年代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發展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電視網開始把“深度報道”思想寫進了自己的新聞政策中,如《全國廣播公司新聞報道政策》中,要求“記者有權展望事態的前景,可以進行解說和分析。這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他們的職責,因為對任何業已發生的事件只做出簡單報道,不把它和周圍的局勢聯系起來,可能會使觀眾得出錯誤的認識。”②
80年代深度報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深度報道開始突破黃金時段,進行了深夜深度報道節目的嘗試,比較有代表性的節目是ABC的《夜線》(Nightline)。這是美國的第一個深夜深度報道節目,主持人為泰德·科培爾(Ted Koppel)。
該節目是在三大電視網激烈競爭的背景下,ABC為尋找收視空當而推出的,時間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23:00~00:00。該節目每期只聚焦于一個主題。節目形式是先由記者對新聞事件做概括性報道,然后主持人在演播室通過連線,與處在不同地點的當事人、專家或官員訪談,探討問題和發展趨向。有時還會邀請一些官員和知名人士到現場就某一問題辯論。
為了應對競爭,CBS和NBC(全國廣播公司)也分別開辦了深夜深度報道節目《夜間觀察》(Night Watch)和《NBC之夜》(NBC Overnight),但影響都沒有超過《夜線》。
1988年1月,CBS推出了《48小時》(48 hours),報道題材是最近兩天內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時長1小時,每期3到4個新聞事件,(注:2002年9月,《48小時》改名為《48小時調查》(48hours ln-vestigate),定位為電視調查性深度報道節目。
90年代出臺的《1996年聯邦通信法》大大放松了對廣播電視與其他產業聯合兼并的限制,對一家廣播電視公司擁有附屬臺的限制等,標志著美國對廣播電視等傳播產業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步伐的加快,由此廣電業開始了兼并和整合,誕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媒介集團,媒介業競爭加劇。大眾傳播日益明顯地向分眾傳播轉變,受眾市場的細分化導致了媒介市場的分眾化。
電視網認識到深度報道節目尤其是新聞雜志是巨大的贏利來源,“制作一期新聞雜志節目大約花費50萬美元,而制作一期電視劇則要花100萬美元。電視新聞雜志節目是一種低投入、高收視率的節目,對廣告客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1997年,廣告客戶投放在各種新聞雜志節目中的廣告費高達7.91億美元,比1996年上升12%, 比1995年上升20%”。③這段時期,美國的主要電視網非常重視深度報道節日尤其是新聞雜志節目的制作,出現了一些新的深度報道節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NBC于1992年3月31日開播的《日界線》(Dateline),每周5期,每期一小時,有兩位固定的欄目主持人。該欄目的節目理念在于“對一切受到社會關注的熱點人物和熱點事件進行深入報道”,非常注重揭示和刻畫細節的特寫風格,其主題則多為犯罪與社會治安、青少年問題、人際關系等“軟新聞”內容。
與此同時,一些名牌的深度報道節日為了穩定收視優勢,也在不斷改進自己的節目風格,增加播出時間,如CBS推出了《60分鐘Ⅱ》節目,于1999年1月13日晚9:00~10:00(星期三)首播。
新的《60分鐘Ⅱ》節目要與原《60分鐘》節目有所不同,不再重復一次節目三個題材或更多報道的節目樣式。(注:《60分鐘Ⅱ》由另外的部門制作。該節目是CBS利用《60分鐘》品牌來擴大影響)這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便將自己的王牌新間雜志節目擴展為每周首播兩次的兩個不同的節目。美國廣播公司的《20/20》也從以前每周播出一期增至每周播出三期。
注 釋:
①邁克爾·埃默里、埃德溫·埃默里:《美國新聞史》,第429頁,新華出版社,2001。
②王緯主編:《鏡頭里的第四勢力——美國電視新聞節目》,第89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③胡正榮:《競爭·整合·發展——當代美國電視業考察》。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