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宣傳中,輿論監督報道大多與揭露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有關,因此格外引人注目;不少作者也往往因此義憤填膺,筆下難免“夾槍帶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新華社記者李鈞德采寫的《濮陽市數十干部隱瞞身份申報“勞模”》,是一篇典型的輿論監督稿件,卻能心平氣和地擺事實、靠事實說話,并且在文中兼顧不同觀點。這樣的輿論監督報道難能可貴,很值得稱道。正因為如此,全國各大報臺、網站紛紛轉發、轉播這篇報道,一些報刊和網站還就此發表評論,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在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這篇860多字的短新聞獲得消息二等獎,也就順理成章了。
應該說,所有的新聞都必須以事實為基礎,輿論監督報道尤其如此。強調“尤其”,是因為這類報道和當事人的名譽甚至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大意。2003年春天,河南省濮陽市在市級勞動模范及先進工作者評選中,數十名副科級以上干部隱瞞自己的真實職務,以工人、農民或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申報勞動模范稱號,引起了群眾的不滿。記者對濮陽縣上報的64人逐一調查,發現至少有20人是隱瞞了真實身份的副科級干部。臺前縣、范縣的情況似乎更為嚴重。臺前縣推薦上報的22名”勞模”中,隱瞞真實身份的副科級干部占一半以上。記者通過艱苦細致的調查,摸清了來龍去脈:在濮陽市公示的300名勞模候選人中,有大約20%是以工人、農民、專業技術人員的虛假身份參評的副科級以上干部。
這篇報道引起濮陽市委的高度重視。經過市紀委、市委組織部聯合調查,在這次市級勞模評選中,濮陽市所屬六縣區均有弄虛作假現象;300名候選人中有75名黨政機關副科級以上干部隱瞞身份參評勞模,占公示人員總數的25%。這說明記者的報道不僅是準確的,而且留有充分的余地。由于這一事件涉及面廣,涉及人員多,而且大都是縣里“有頭有臉”的實權人物,調查的難度是可以想象的。但記者以扎實的調查研究功底克服種種困難,拿到了第一手材料,為報道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平靜地陳述事實是這篇短文的另一特色。記者的職責就是把事實告訴讀者。為了得到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榮譽不惜隱瞞真實身份,本是件丑聞;記者在向公眾披露這件丑聞時沒有“動感情”、“上綱上線”,或用“影響十分惡劣”一類的煽情字眼,而是平靜地擺出事實,甚至并沒有講什么道理;讓讀者從事實中作出判斷,從事實中分清是非、得出結論。如寫到勞模候選人推薦名單如何隱瞞干部身份,列舉了縣建委主任參評身份是“縣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工人”,縣工行行長參評身份是“工行儲蓄員”,縣地稅局局長參評身份是“縣地稅局會計師”,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寫成了“縣化肥廠工人”,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成了“縣熱電廠工人”等事實。消息中沒有給這些干部戴任何“帽子”,最“重”一句話無非是:看到交通局長“為評‘勞模’變成了筑路養護公司工人,當地群眾譏笑說:如果筑路工人也能天天坐上小轎車,中國早就實現小康了”。這樣入情入理地陳述事實,其結果是讓讀者更信任作者,文章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平時說“有理不在聲高”,就是這個道理。
從這篇短文不難看出,記者的正義感和責任心表現在對事實的尊重上,也表現在對采訪對象和當事人不同意見的尊重上。如文中引述濮陽縣總工會副主席的話說:“縣里分了64個指標,經營管理者不能超過10%。全縣光縣直局委就有108個,各單位一把手都想參評,平衡起來很難。為了能多讓一些領導參評,在操作過程中縣里適當作了一些‘變通’。”介紹到這里,作者仍嫌不足,又在文章末尾引用這位總工會副主席的話說:“作為單位負責人,如果論社會貢獻,確實比一般干部或專業技術人員要大,這也是正常現象。”這有點像《焦點訪談》中給被批評者說話的機會。事實上,幾乎所有讀者都不會因此模糊是非;這樣做除給記者報道客觀公正增加砝碼外,還使讀者從這些解釋中讀到了更深刻的東西。
如果說這篇短文還有什么需要改進或商榷的地方,那就是涉及的基層干部不一定都指名道姓、一一點來。指名道姓固然可以增加新聞的可信度,但應視情節輕重有所區別;犯錯誤的多數干部還是個教育問題,對這些人只列職務略去名字,問題照樣說清,文章并不減色,留有的余地和空間會更大些。
(作者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
附原文:
濮陽市數十名領導干部
假冒工農申報勞模
新華社鄭州4月27日電(記者李鈞德)在今年的市級勞動模范及先進工作者評選中,河南省濮陽市數十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隱瞞自己的真實職務,以工人、農民或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申報勞動模范稱號,引起群眾的不滿。
4月21日,濮陽市對準備表彰的市級“勞動模范”候選人進行公示。一些群眾發現:不少領導干部以“工人”、“農民”身份申報;有的隱瞞自己的領導職務,以“會計師”、“農藝師”、“經濟師”等技術職稱中報。
經記者初步調查:在濮陽縣推薦上報的64人名單中,至少有20人是隱瞞了真實身份的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如縣建委主任韓廣勇,參評的身份是縣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工人;縣工行行長劉曉輝,參評的身份是工行儲蓄員;柳屯鎮黨委書記梅洪濤,參評的身份為武漢某公司支部書記;縣地稅局局長仇春振,參評的身份是縣地稅局會計師;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史志典,參評的身份為縣化肥廠工人;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郭俊彪,參評的身份為縣熱電廠工人;縣林業局局長劉世奎,參評的身份是林業局干事。
臺前縣、范縣的情況更嚴重。在臺前縣推薦上報的22人“勞模”名單中,隱瞞了真實身份的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竟然占一半以上。縣直單位一把手就有交通局長、郵政局長、國土資源局長、公路局長、審計局長、國稅局長、農業局長、計生委主任、人民醫院院長等10人。看到交通局長楊繼文為評“勞模”變成了筑路養護公司工人,當地群眾譏笑說:如果筑路工人也能天天坐上小轎車,中國早就實現小康了。
據記者粗略統計,在濮陽市公示的300名勞模候選人名單中,有大約20%是以工人、農民、專業技術人員等虛假身份參評的副科級以上領導。
這些明顯弄虛作假的申報材料是如何通過層層把關的呢?濮陽縣總工會副主席韓好義告訴記者,他們縣分了64個指標,評選要求規定,經營管理者不能超過10%。全縣光縣直局委就有108個,各單位一把手都想參評,平衡起來很難。為了能多讓一些領導參評,在操作過程中縣里適當作了一些“變通”。
“作為單位負責人,如果論社會貢獻,確實比一般干部或專業技術人員要大,這也是正常現象。”韓好義說。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