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7日,伊川縣河洛旺源人才交流中心首批組織17名打工者赴深圳工作。為體驗打工者的生活和經歷,洛陽日報特派記者李燕鋒、見習記者楊寒冰一路隨行跟蹤采訪。作為洛陽日報特約記者,筆者有幸一同前往。
一路奔波好辛苦
為了保證此次采訪活動順利進行,我們在出發前做了精心準備,洛陽日報記者李燕鋒帶了手提電腦,以保證路上寫稿用,我也帶上了數碼相機,以便圖文并茂地反映這17名打工者的生活和經歷。
出發前我們初步了解到:這17名赴深務工人員是伊川縣河洛旺源人才交流中心首批組織的技術人才,與深圳良維電子科技公司已簽訂了務工協議。這一點,也是我們選取的報道切入點。因為以前我們接觸到的外出務工者基本上都是勞力型,一般是憑著一身力氣、一把瓦刀闖天下的居多。這17名務工者由勞力型過渡為技術型,說明用人單位也開始注重向有文化、有技術的人才傾斜。同時,也為一些勞務輸出機構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單一的勞力型勞務輸出,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因為是第一次出遠門,這17名務工者的親屬都到伊川至深圳的大巴前送行,父叮子,母囑女,眷眷親情,溢于言表。
伊川到深圳行程2100公里,從漯河上京珠高速后需24個小時才能到達深圳。一路上,我們只能半躺??恐噧瓤臻g很小,沒有過多的活動余地。只能在服務區停車時,我們才可以下車活動活動麻木的身子。司機的車技不錯,車況也好,一路上我們很順利地經過了河南、湖北、湖南3省,于18日中午進入廣東境內,下午5時左右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塘下涌村。到賓館洗去風塵后,拿出地圖一看,好家伙,我們整整跑了4個省10多個市。大家感慨,看來祖國的疆域真是遼闊。由于大家都很累,當天晚上沒有安排采訪內容,吃過晚飯后我們就早早休息了。
采訪寫稿發稿忙
19日是星期天,17名務工者在賓館休息一天,20日正式進廠見工。我們便進入17名務工者的房間進行采訪。見習記者楊寒冰采訪的楊香果、楊翠果是親姐妹倆。問起她們到深打工的目的,她們異口同聲說想學點技術,將來有條件了回去創業。李燕鋒采防的姑娘叫陳紅霞,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我們在車上就認識了。在車上誰情緒低落了,她就幫著做工作;坐疲憊了,她就唱歌調動大家的情緒。同行的打工妹送她一個好聽的名字“金絲雀”。她說,她很想到外面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通過打工實現自己的理想。
通過深入的采訪,我們的第一篇通訊《17顆心隨夢一起飛》于下午3時通過互聯網傳到報社。
20日,我們的第一篇稿子發在了《洛陽日報》第2版。通過互聯網看到稿子后,我們心情異常激動。因為這是我們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第一次異地通過互聯網向報社發稿。第一篇稿子的發表,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聽說自己的經歷上了家鄉的報紙,17名務工者興奮地圍在李燕鋒的手提電腦前唧唧喳喳說個不停。
20日,我們隨17名打工者進入了他們將要工作的單位——深圳良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會議室。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了筆試和面試。為了對打工者負責,我們進入了公司的生產車間,采訪了正在上班的老員工,聽到他們對公司的一切都很滿意時,我們這才放了心。
20日中午,我們的第二篇通訊《懷揣信心去上班》發往報社。
第三天,我們再次來到良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沒想到,昨天還是土得掉渣的打工仔、打工妹們已經可以操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和我們交談了。原來一問老家在哪兒時還說村名的張曉輝,今天再一問就是“河南洛陽”,看來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還真快。我們詳細了解了公司對這17名新員工的住宿安排情況、工作、待遇等,在得到滿意的答復后,我們將第三篇通訊《一夜變成“深圳人”》發往報社。
采訪歸來感受多
22日晚,我們乘火車離深返洛,采訪活動結束?!堵尻柸請蟆?0日、21日、22日3天連續刊發了我們采寫的3篇通汛。
這次跟蹤體驗式采訪活動,使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受到了很大啟發。首先,南方城市的一些先進經驗、先進理念、發展模式等值得借鑒與思考。其次,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時刻都要牢記宗旨、不辱使命、肯吃苦、能打硬仗。在深入采訪的幾天里,有時手提電腦沒電了,我們得一路小跑到賓館里邊充電邊寫稿,遇到電腦傳稿故障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抱著電腦沿著大街小巷四處奔波找網吧傳稿。寫稿時,大家集體構思,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每個人想的都是如何把稿子寫細、寫透、寫深、寫活。至于因不服水土、氣候等原因造成的身體不舒服,甚至感冒發燒等疾病,現在想來,那不過是對我們的一種考驗罷了。再者,作為一名記者,就要時時刻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按照“三貼近”的原則,發現新聞線索精心策劃報道,及時、迅速將身邊發生的新人新事通過手中的筆和鏡頭反映出去,這樣才無愧于“人民喉舌”這個光榮稱號。
圖片說明:洛陽日報見習記者楊寒冰采訪打工妹楊香果、楊翠果姐妹倆。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