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網絡新聞媒體迅速發展。它獨特的文、圖、聲兼備的優勢,對傳統新聞媒體產生了嚴重沖擊。從新聞受眾角度來講,網絡新聞在接受方式、接受心理、接受習慣等方面與傳統媒體相比都有了明顯的不同。受眾對網絡新聞標題的第一依賴性已經形成,標題在網絡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標題已經成為受眾識別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價值的第一信號,成為受眾決定是否索取深層新聞信息的第一選擇關口。
因此,對網絡新聞標題的易接受性及其對策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意義。
一、精心制作單一式標題,擺平視覺沖擊力
為了吸引讀者,傳統媒體在標題的視覺沖擊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漢字在報章上可以橫排,也可以豎排,可以自右至左排,也可以自左至右排,這是很大的優勢。而中文網絡新聞標題一般只有橫排一種。另外,中文字的變化也比較豐富,除了各種大小字號的區別和變化外,還可以各種字體互相搭配,變化視覺效果。目前中文網頁上字體字型的豐富程度比不上傳統媒體那樣多種多樣。傳統媒體標題常常使用多行標題,有引題、主題、副題等多種標題手段。而網絡新聞為了容納較多的標題條數,只能盡量采用反主題的單一式的單行題,而且也不能過長,以免出現回行,造成版面視覺不美觀。這一切都對網絡新聞的標題制作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它要求在短短的一二十個字內,既要高度濃縮消息的主要內容,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又要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擺平視覺沖擊力。
1.單一式標題往往用一句話將新聞的精華(事實或評價)呈現出來。這與網絡傳播容量大、傳播速度快、面向全球受眾的特點極為相符,可以使網民在對電子屏幕的一瞥之中就可獲得新聞的主要內容,減少視覺疲勞。一條好標題點睛傳神,不僅概括出新聞的主要內容,而且以其語言藝術的魅力吸引讀者往下看。例如:新華網2002年4月18日有一則《難逃強勢沙塵暴侵擾,上海春季二度飄落“泥漿雨”》的新聞,它通俗易懂、條理清晰、一目了然,標題即揭示了新聞的主要內容。受眾在第一屏看到這則新聞標題,馬上就將新聞事件與北方盛行的沙塵暴天氣聯系起來,產生了上海遠在東海岸,離內蒙古沙漠相距甚遠,為何會難逃沙塵暴侵擾這樣一個疑惑,受眾一下子被吸引了,不由自主地點擊繼續看下去。
2.單一式標題中多用簡單句少用復合句。網絡新聞以傳遞信息、讓受眾知曉內容為己任。簡單句一般較短易于理解,而復合句通常較長,意思復雜。網絡新聞標題是單行題,不使用標點符號,常常以空格來斷句,因此必須把握好標題的長度。表意比較細密、復雜的長句如不縮作短句,閱讀和理解都嫌拖沓,就會影響閱讀效果。例如:
兒子非親生丈夫怒索賠一夜情引發離婚過錯賠償(2002/12/29北方網)
這個標題太長,很容易導致視覺疲勞,就可以改為:
兒子非親生 丈夫怒索賠 一夜情引發離婚過錯賠償
這樣,一個長句改為三個短句,每個漢字板塊都不長,可讓人一目了然,閱讀
無障礙。
二、靈活運用修辭方法,增強情感穿透力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要使網絡新聞作品吸引人、感染人、具有易接受性,就應該使標題富有魅力,飽含情感。一個標題有沒有情感穿透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在表現新聞事實時是不是充滿情感。作者以情生文,則受眾會讀文而生情,從而讓作者與受眾之間產生一種有力的情感交流,帶給受眾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滿足,激發他們閱讀新聞的興趣。
狂徒行兇引出幕后人物 武校“唐掌門”竟是黑老大(2004/9/20新華網)
開業典禮數萬人擁聚 市民瞬間揪禿上百花籃(2004/9/20新華網) 這兩則標題表面上就事論事,實際上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情,前者一個“竟”字寫出了作者的意外以及憤怒之情;后者用“揪禿”二字,并且是在“瞬間”,表達了作者的譴責之意,具有很強的情感穿透力。
尤其是修辭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使新聞標題簡潔明快、形象生動,而且還可以表情達意、強化情感。
1,設問法(用表示疑問的句子作標題)。使用這類標題的出發點通常有兩點:一是作者自問自答,以引起讀者的注意;二是作者假定讀者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然后予以回答。無論哪種,提問部分都是新聞的焦點。例如:
大學生的培養成本何時才能暴露在 陽光之下?(2004/9/14新浪網)
明天,我們到哪里去養老?(2004/9/20新華網) 前者是作者自問,后者是假定讀者提問,都是在標題中提出問題。想知道答案嗎?到文章中去找吧。這樣的標題,通過一個問號設置懸念,吸引受眾產生讀完報道的欲望。而且這類站在受眾角度提出問題的標題,與受眾覓求信息的心理相符,特別能引起受眾的點擊欲望。
2.反問法(用表示反問的句子作新聞標題)。例如:
貪官成最具“懺悔意識”群體 懺悔有幾分可信?(2004/9/17人民網)
關注金雞百花電影節 電影節究竟是誰的節日?(2004/9/19新華網)
例中標題的后部分都用了反問語氣的句式,意思確定,語氣強烈。這種直截了當的發泄能在第一時間擊中讀者的胸臆,到達讀者的心靈深處,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3.引用法(運用“引用”修辭方法,直接把新聞當事人的話語作為新聞的標題)。使讀者能夠迅速了解當事人的立場和觀點。例如:
藤澤秀行:“中國圍棋本該是馬曉春的天下”(2004/9/20新華網)
世衛組織:艾滋病有向一般人群傳播的巨大危險(2004/9/17新華網)
除此之外,還可以引用典故、古詩詞等增加標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例如:
上海外籍教師教學調查:金發碧眼也有南郭先生(2004/9/15新華網)
颶風來 卷我屋上三重茅(2004/9/17新華網)
前者的后部分除了引用“南郭先生”的典故外,還運用借代的修辭方法,用“金發碧眼”代替外籍教師,十分生動形象。后者則引用了杜甫的詩句,使新聞標題增添了文學色彩。
三、不斷變換手法,加大語言表現力
在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語言發展新趨勢的共同影響下,網絡新聞標題語言的表現手法也日益多樣化,不論從標題內在的語法構造,還是從外觀表現形態來看,這一特點都是十分鮮明突出的。多樣的不斷變化著的語言表現手法,不僅加大了語言的表現能力,而且更加適合網絡傳媒的特征,更加適應網絡受眾的心理,因而更能保證網絡新聞標題的易接受性需求。
1.多用單音動詞。例如:
我國追捕外逃貪官存四大障礙 發達國家推卸責任(2004/9/20新浪網)
周一男案民事賠償宣判 五案犯被判賠百余萬(2004/9/21新浪網)
北京要求政府機關配合采訪 禁說“無可奉告”(2004/9/21新浪網)
在上述標題中,“存”應為“存在”,“賠”應為“賠償”,“禁”應為“禁止”。都是把雙音動詞變成了單音動詞。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統計,目前的上網一族85.5%年齡在18~35歲之間,大專以上學歷的占到84%。他們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這些簡潔的單音動詞越來越受到他們的歡迎。
2.多用字母詞。近年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及高新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英文字母或者以英文字母開頭的詞語也相繼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詞語被稱為字母詞。由于它們已經逐漸為人們所認可和接受,以致成為現代漢語詞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2002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里就收錄了140余條字母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它們充當了各種各樣的句子成分,從而使網絡新聞標題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浯言風格。例如:
龍永圖:WTO不會推遲取消紡織品配額(2004/9/11新浪網)
醫學研究發現:SARS損害內臟 專家建議慎用激素(2004/9/20新浪網)
NBA籃球嘉年華提前預熱 東單體育場贈票八張(2002/9/20人民網)
出現在以上這些標題中的字母所指的事物遠比它們的漢語翻譯更為人所熟知,同時,一般在標題中出現的字母都是機構或文件名,可節約空間,容納更多信息。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