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長春市政府第五次全體會議擬邀請80位市民旁聽,本以為市民會踴躍參與,但沒想到截止期過后報名人數只占計劃人數的50%,且多為離退休人員。“市民旁聽市府會議不積極”經媒體報道后,市政府政務公開辦公室工作人員,深入到各區街道辦與居民社區進行宣傳,才請到了“足額”的旁聽市民。記者就緣何不報名旁聽政府全會采訪了各方面的市民。有人說沒空,有人說與自己關系不大;而有專家認為這是市民缺乏現代公民素質的表現。(據1月16日、19日《中國青年報》)
應該說,沒有時間、覺得與自己關系不大以及缺乏現代公民素質等都算是市民患上“政治冷漠癥”的原因。但筆者覺得,沒有時間、覺得與自己關系不大等都只是表面的原因,而所謂“缺乏現代公民素質”也只是“果”而不是“因”。那么,市民為何“缺乏現代公民素質”、何以患上“政治冷漠癥”呢?
首先是會議的內容缺乏吸引力。長春市政府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市長作報告部署政府部門2005年的工作。不難想像,這次會議不過是市長大人坐在主席臺上,照本宣科地朗誦早已寫好的報告。各部門今年有哪些主要工作,市里已經定好了,休說旁聽者沒有發言權,即使是參會的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也只是記下市政府的部署。宏觀而不涉及具體事項,而且有會無“議”——這樣的會議能有多大旁聽的價值呢?
其次是意見反饋的渠道不暢通。按照規定,旁聽的市民不能在會上發言,但會后工作人員將把旁聽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反饋到政府相關部門。那么,旁聽者的意見反饋到有關部門后會怎樣呢?會不會立即被束之高閣甚至被扔進了廢紙簍?對此,市政府既沒有作出要求,也沒有機制的保障,而根據經驗,石沉大海的可能性非常大。既然有旁聽的熱情,必然有提議的興趣,如果聽了白聽、議了白議,那還有什么意思呢?
再就是政務公開的折扣還很大。按照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等“例外”,一切政務都應該向百姓公開。像政府全會這種會議,允許市民旁聽應該成為通例,而不應該有選擇地偶爾為之。為什么其他絕大部分會議不讓旁聽?這很容易給人一種“重要的不讓旁聽、不重要的才讓旁聽”的感覺,而長春市政府的此次“選擇”也正給人以這種印象,甚至難脫“作秀”之嫌。
由此可見,市民不愿參加市政府全會的根本原因不在市民,恰恰是在政府方面。市民之所以“缺乏現代公民素質”,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充分享受到公民的權利。政府如果真想充分發揮市民的政治熱情,那么首先就應該做到兩點:一,充分尊重公民的建議權,建立和完善公民意見反饋機制;二,切實提高政務公開的程度,讓公民旁聽政府會議、隨時查閱政府文件等制度化。 (張波摘自《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