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民意?
亞里士多德說:失去民眾支持的君王,將不再是君王。話里明顯地包含了類似民意概念中的內容。這樣的言論,在我國春秋諸子中頗不少。正式為民意命名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至于作為一個概念在社會上流行,則在法國大革命興起以后。據說,民意的定義迄今已多達50多個。其中,大多數的定義是與道德相聯系的,強調的是政治中的人性。在功能的意義上,民意又可以被看作是社會皮膚,時代的晴雨表,國家興亡的星象圖。還有一種定義,認為民意也是一種權力。它意味著人民公開表達的意見,足以影響或決定官員的決策,應當說,這也是一種統治,只不過不在政府組織內部實行罷了。既然定義紛繁,民意便不容易把握,所以德國歷史學家翁肯把它比喻為海神羅修斯,能夠展現不同的變化,既真實又虛幻;當我們認為抓獲了它的時候,它已經從我們的手中滑走了。
德國著名女傳播學者諾爾-紐曼針對民意的不確定性,于1973年提出“沉默螺旋”理論假設,并因此聞名于國際新聞傳播學界。1980年,她的著作《民意:沉默螺旋的發現之旅》德文版出版。在書中,她從社會心理學出發探討民意,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確認了解沉默與言說的心理機制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從而試圖指出一條通往民意的便捷而可靠的門徑。
沉默螺旋理論表明,人類的社會性十分重要,個人一旦離開社會群體將不可避免地陷于孤立和恐懼。紐曼指出,這種被孤立感有兩種來源,一是國家的威嚇和社會的排斥,再就是文化心理遺傳;但不管來自哪一個方面,孤獨的個體都會小心備至地評估周圍環境的意見氣候,并對此做出反應。當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見與民意共識較為一致時,往往比較主動地參與其中,用明顯的符號顯示自己的信念;如果自己居于少數意見一邊,則有可能沉默不語。在紐曼那里,結果是多數或虛幻的多數作為民意的代表勝出,當然,這是以少數或自覺少數的沉默為代價的。
民意作為一種巨大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強迫政府和個人必須正視它的存在。政府遭受的是喪失政權的威脅,因此在民主國家里,它總是設法了解民意,順應民意,主動推行政治改革,以完善體制、機構和決策。專制政體則不然,從來藐視民意,但又害怕民意,總是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的代表,多數的代表。政府設法控制立法機關,壟斷傳播媒介,敵視各種社團,封閉公共空間;如果說,它也標榜所謂的“民意”的話,那也只能是捏造的民意,虛偽的民意。在專制政體之下,往往出現反沉默螺旋現象,即大多數反而沉默不說話,魯迅當年說的“無聲的中國”就是這種狀況,打破沉默的倒是極少數人。政府和社會稱這種人叫“異端”,他們不害怕孤立,既反抗政府,也反抗社會;既反抗官意,也反抗民意。他們勇敢發出的聲音,惟是真實的聲音,變革的聲音,未來的聲音。
紐曼認為,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最容易體會到民意的影響力。大約惟有這時,當政治壓力降低到無需顧忌被孤立被打擊的危險的程度,人們才有可能較清楚地辨認自己,表達自己,較為自由地行使屬于個人的天賦權利。人類社會就這樣在沉默螺旋與反沉默螺旋中螺旋般地發展下去,“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