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工作中只注重經驗而不注重激情,那經驗就會成為一堆廢紙。因為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一些經驗很快就會喪失其生命力;只有激情才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才是企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我與一家企業的老板談到如何招聘人才,招聘什么樣的人才的時候,這位老板很坦然地談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說:“如果想使你的企業節約成本快速成長,你就得首先招聘那些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才,企業不應該是人才的培訓單位,而是一個人才的使用單位,尤其是那些民營企業,當你經過一段時間把一個員工培養好了,也許他找到了另一家單位。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企業變成為別人培養人才的機器。”難怪一些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往往會在招聘廣告中寫上“有相關工作經驗”,或者說有類似工作經驗多少多少年以上等等的字樣,看來經驗對于一個人能快速進入工作角色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我更強調激情的重要性。我認為經驗固然有益于員工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但不應該把經驗看成是一個根本的條件,因為一個經驗再多但卻缺乏激情的人,是不會把工作做好的,更何況經驗本身就有其自己固有的屬性,此企業的經驗往往到彼企業就可能碰壁。因為由人主導的各企業間的管理模式,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有著比較鮮明的個性化色彩,這些排他性的色彩使一些經驗喪失了其生命力。而一個沒有經驗則有著強烈的工作激情的人,他對新的工作充滿著新奇感,這種情緒甚至使他即使在一個陰霾的天氣里也能看到燦爛的陽光,他會虛心學習,把工作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這種激情四溢的工作態度,比那些指著經驗指手畫腳或者躺在經驗中睡大覺的人,對企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我是一個逆向思維的人,在工作中喜歡通過逆向求異的方式來拓展一條新路。三年前我在一家白酒生產企業任總經理,一次在招聘市場策劃人才的時候,我對前來應聘的3個人提出的一個問題:一個人怎樣才能把工作做好?而且我苛刻地要求只許回答兩個字。我想簡潔的答案更能看出應聘者對問題思索的程度,反映出應聘者對工作所持的態度。第一個應聘者過去是在一家服裝生產廠家做過市場調研的,他回答的是“經驗”,第二個應聘者曾經在一家啤酒生產企業做過銷售,他回答的是“智慧”,而第三個是剛剛從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回答的是“激情”。我經過一番斟酌還是留用了那個即經沒有“經驗”,又“缺乏”智慧的大學生。他叫李一民。這情形讓前兩位感到茫然,而又使后者感到突然,他曾認為他在這次應聘中肯定不是前者的對手。后來他對我說,其實他最初應聘的想法不過是想試一試,因為他從來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工作,現在突然叫他去搞一項策劃,他還真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我說這不要緊,只要你有激情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我對你很有信心。
我要招一個策劃人員,并不是我的企業缺乏這樣的人員。在這之前,我們有一個汪姓的策劃人,他從一個白灑制作的一線人員,慢慢地成為企業銷售部的重要成員,后來考慮他對企業的情況,以及對外部市場的情況都比較熟悉和了解,就把他專門抽出來搞策劃。他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策劃經驗,他對平時白灑市場和節假日期間的白灑市場的策劃程序,策劃要點以及一些相關的內容說得頭頭是道,也寫得井井有條,他自詡自己是白灑專業的策劃老大。按理說,這樣的人干起工作來應該說是非常出色,非常有成就的,但情況并非如此。
汪先生對我要招聘一個策劃人是很敏感的,因為一個企業的策劃人超出了企業的經營規模的需要,那就意味著其他人就有被替代的可能,這是一般人都能看出的事情,當然汪先生更能品出個中滋味。但當他看到招來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時,原來的抵觸情緒很快轉化成了諷嘲和蔑視。他在背后對同事指指戳戳地說李一民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剛戒了奶的牛犢,對什么都一問三不知,太可笑了。像這樣的人都能當策劃,那就沒有人不會搞策劃了。他進一步分析道:我看這李一民不是老板的親戚,也是老板的故交的子弟。這企業的策劃以后就有好看的了。
那是2000年的8月,離“十一”國慶節還有兩個月的時間,為了打好“十一”白酒銷售這一仗,我召開了一個準備會議。在會上我安排了剛進公司不久的李一民與汪先生搞一個市場查,摸一摸“十一”市場上什么樣的酒最受歡迎,什么樣的促銷方式最有效。不料汪先生很自信地站起起來說:“我的意見是市場調查,就讓李一民一個人去做就夠了。他是一個新同志,對這一塊不是很熟悉,通過這次調查既能得到鍛煉,又可以了解一下這方面的情況,這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汪先生的理由是,兩個人同時搞一個項目是浪費,再說以往也都是他一個人去做的。接著他給自己的安排是:當李一民做完市場調查之后,由他來做策劃。
我知道汪先生的用意何為,他只不過想看看這個年輕人的笑話而已。我當時輕輕地點了點頭說:“你的這些想法應該說是很好的,可是你不親自去調查,只靠一個剛剛介入這一行業的新同事的調查你感到合適嗎?再說每一個人的調查方式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調查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出現不同的策劃方案,靠著別人的調查搞出來的策劃你認為可靠嗎?”
汪先生看著我還是堅持讓他親自去做調查,表現出一種極不耐煩的態度:“什么樣的策劃我沒有搞過,這些情況我太了解了,我還用得著去調查嗎?”
看到這種情形,我感到他受經驗主義的影響太深了,而且受這種經驗的支持使他變得有些傲慢了,如不殺殺他的威風還得了。于是我說:“我承認你在策劃方面有著很豐富的經驗,是一個有一定資歷的人,但你也應該明白市場絕不是靜止狀態下的市場,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真真實實虛虛假假的信息會彌漫整個空間,而且這些信息會稍縱即逝,在這種情況下你原來獲得的資料或者說信息,就有可能一文不值,不僅如此,它還有可能給你的策劃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很危險的經驗論。一個真正的策劃人,不是憑主觀臆測去做策劃的,而是必須要把市場上拿到的第一手資料,經過仔細分析研究,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找出有用的東西才行。這可是一個策劃人的基本常識哪!”
汪先生的嘴蠕動了兩下,好像還想進行辯解,但他還是克制了,但可以看出他對接受這個調查是極不愉快的。
散會后。李一民找到我,求教有關調查方面的問題,并坦誠地說自己這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工作,感到底氣不足,尤其他看到汪先生那種不情愿配合的態度,使他多少還有些顧慮。一個新的員工是不愿意被別人敵視的。我鼓勵了他并肯定他能把這個調查做好的。
幾天之后,當我拿到他們各自寫的報告的時候,我的心情既沉重又驚喜,沉重的是汪先生的調查報告雖然行文比較規范,但一看那種固定格式就是從原來的調查報告中復制而來,只不過把一些數據重新填寫了一遍而已。因為他的調查不深入,認為沒有什么新的可陳述的東西,所以只寫了兩頁多,所陳述的內容是籠統的概念化的,因此是沒有什么參考價值的。相反,李一民的調查報告卻寫了長達17頁之多,對地區的大經濟環境,居民的經濟收入,居民的消費趨向,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情況等等,都做了深入細致調查和的分析,他還跑了本地區比較大的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幾家企業,與那里的領導人進行了密切接觸,以直銷的方式與企業簽訂了節日期間產品的供應合同。李一民如此用心,使我感到非常吃驚,我暗想這一定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年輕人。
幾天后,我特意把汪先生叫到我的辦公室,我把李一民的調查報告拿出來請他認真讀一讀,談談看法。我發現他讀著讀著臉就紅了,而且表現的非常的不自在。但他的嘴還是硬的,他說:“如果我下點功夫的話,肯定比他要強得多。”
“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但要命的是你沒有這樣做,你認為你的經驗是萬能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是有生命力的。而恰恰相反,正是這些經驗才使你陷入被動狀況的。如果這樣下去,受害的不僅是你自己,還有企業。”我對汪先生進行了嚴正的批評和警告。
有些人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事來卻樣樣不成,這情形除了其他原因外,大多與經驗這個怪東西有關。不少心理學家對智商和情商進行評價時,往往會更看重情商,因為一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對生活、對生命、對工作都充滿好奇和熱情,因此他不會患得患失討價還價,并富有挑戰精神。而那些所謂智商高的人往往會功于心計,耍弄點小聰明,這種人不但做不好事情,往往還會對工作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經驗并不等于金錢,越多越好,只有激情才有創造性,才能發現新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發揮經驗,才是推動事物發展的真正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