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新聞的發展,近來,一種周刊模式的電視新聞欄目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周刊》、《世界周刊》,北京電視臺的《本周》,遼寧電視臺的《今晚直播周末版》等都受到好評。這些欄目主要是對一周以來的有關新聞進行回顧,評說它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及重大意義,介紹新聞背后的新聞等。
這些欄目播出的雖然是有些欄目已經播過的“舊聞”,但仍有獨到的魅力,擁有固定的收視群體。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這些新聞周刊在原有“舊聞”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在滿足人們知其然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知其所以然的心理。而且作為新聞周刊,在制作風格上借鑒了,周刊雜志的特點,從觀眾的視覺習慣和收視心理出發,不論是語言的生活化,還是所選內容的貼近性,都完全站在觀眾的角度,都有著一般新聞不可比的優點。借鑒上述經驗,河南油田電視臺從去年起對原有節目進行改版,開設了《每周新聞綜述》欄目,這檔周刊性質的新聞節目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很高,觀眾反響強烈。本文結合企業臺實際,談談對新聞周刊類欄目的思考。
一、電視新聞周刊的基本組成
作為新聞周刊,一般而言,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本周新聞的回顧,二是對焦點新聞的評說。新聞回顧就是從本周播出的薪聞中選出要評說的新聞,進行語言和圖,像上的加工。《中國周刊》和《世界周刊》把節目分為本周人物、本周焦點、點睛等不同板塊,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基本內容仍為上述兩部分。作為企業臺來說,新聞周刊一般選擇的新聞是:企業的重大決策、生產經營的重要進展、大家關注的政策法規和生活中的新鮮事等。新聞的評說部分則包括相關新聞背景、意義、進展、啟迪等。在信息時效性上,新聞周刊無法與提供一般性資訊的電視新聞抗衡,它的影響力來自于其評說部分的權威性。但兩者雖有主次之分,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升華。沒有前者,后者就是無根之萍;缺少后者,前者則成了殘羹剩飯;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我們河南油田臺的做法是從每周的新聞中選出6~7條新聞,刪繁就簡,保留新聞主體,每條配200~300字的述評,前后新聞中通過一兩句話自然過渡,前邊有固定的開場白,結束語則根據每期所選內容不同而分別處理,或祝愿好人一生平安,或把綜述新聞的共同特點提煉出來,或聊聊天氣,就像一個朋友.的善意提醒和叮囑。
二、新聞周刊的語言風格和文化內涵
作為評述性節目,語言風格是一個重要的看點。新聞周刊節目播出的時間是周末,忙了一周,到了周末,觀眾追求的自然是輕松、休閑。考慮觀眾的收視心理,新聞周刊不但從選材上盡可能貼近觀眾,語官上也要盡可能口語化,說得通俗、幽默,讓觀眾感覺就像聽不同的朋友聊天。說新聞一直很紅火,其實就是從語言上把握住了節目的貼近性。所以周刊節目在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評說的同時,適當地用一些語氣詞和俗語、歇后語,包括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談一些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往往能引起觀眾收看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評說慣盜團伙落網時,用“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等語句;評說廉政建設時,,用“每日三省”、“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等詞語,既表明媒體的立場,又讓人感到親切而不失風趣。
有人認為:追求口語化和通俗化,勢必降低節目的文化內涵。其實這兩者并不矛盾。比如《中國周刊》中,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有一期結束語這樣說道:“天氣越來越冷了,大家不要忘記‘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老話,一定要隨時注意加添衣服,不要著涼。”雖然只是幾句平常話,但卻說到觀眾的心坎兒上了,令觀眾回味再三。
三、新聞評說的尺度和方法
一條新聞,觀眾也許已經看過或聽說過,要賦予新的生命力,就要在評說上下工夫,在“新”字上做文章,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是呀,這一點我怎么沒想到?”觀眾看完之后,不由自主地發出這樣的感嘆,節目也就做成功了。
要想使節目做出新意,就要在原新聞的基礎上增加新鮮元素,補充營養,使其色鮮味美,令人回味無窮。不論是新聞的背景材料,還是新聞后面隱藏的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都要力求讓觀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也就是要對新聞作橫向縱向比較,把新聞事件放在全省全國甚至世界的范圍內來衡量,放在若干年后看影響看變化。
四、新聞周刊節目的包裝
周刊節目的定位決定了它必須讓觀眾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新的信息。一檔周刊節目,必須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營造輕松的氛圍。說到健身,可以用歌曲“左三圈,右三圈”來調動觀眾的興奮點;說到愛心捐贈,可以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俗語來開頭。當然,節目鮮明的口號、招牌語也是包裝,河南電視臺的“傾聽媒體聲音”,遼寧電視臺的“說您身邊的事兒”等,育簡意賅地表明了節目的宗旨,同時也起到了節目的宣傳標語作用。還有,電視新聞周刊欄目的開場白及結束語,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始終貫穿其中的應是對觀眾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