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文友葛高遠送給我一本他自己的新聞作品集《九皋鶴鳴》,一氣讀完,感慨頗多。很想與高遠和像我這樣所謂的新聞愛好者們談一些看法。
大凡出書者,不外乎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專業作家,以出書為生;二是領導,用來裝點門面;三是有錢的白領,用以附庸風雅;四是出版商,純粹以賺錢為目的。高遠則不然,他不是作家,也不是領導,更不是白領,出書也不為賺錢,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想把他從事新聞文學創作十三年來發表在中央、省市媒體上的作品匯集成冊,向多年來關心支持他的師長、同學、朋友和社會作一匯報。根據他多年獨闖人生的坎坷經歷,他自譽為一只孤獨的鶴,獨自一人鳴個不停。高遠的家鄉在伊川縣九皋山下的鳴皋鎮,詩經《小雅》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因而他將書名定為《九皋鶴鳴》。《九皋鶴鳴》雖是一部新聞作品集,但其作品卻有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以至于我在掩卷之后被深深地震撼了。
高遠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他的學歷不高,高中畢業后就為生活所迫一個人到北京打工。在北京這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高遠不甘寂寞,憑著在高中時愛好文學的那么一點點基礎,向著充滿艱辛和坎坷的新聞寫作之路勇敢地攀登。幾年下來,他在《北京日報》、《農民日報》、《首都經濟信息報》等幾家媒體上發表了幾百篇新聞和文學作品。這個在首都北京熠熠閃光的打工仔終于被家鄉的伯樂發現。1993年高遠從北京回到家鄉,憑著手中的一支不倦的筆,從教學干起,一直干到縣委新聞科長。從打工仔到新聞科科長,這在全省一百多個縣的新聞科長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從高遠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新聞、文學作品,迄今已整整13年了。13年來,高遠在中央和省市級媒體上發表新聞稿件千余篇,并逐漸成為我省知名的新聞寫作干事。如果不是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如果不是他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扎扎實實的寫作功底,要取得這樣驕人的業績怕是不行的。
高遠的文字很干凈、很真摯。其文章有著秋水一樣的純凈、秋葉一樣的靜美。在他30多萬字的作品里,沒有一句花前月下的描寫,是一部純粹“干凈”的個人作品集。這本書很耐看、很耐讀。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出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東西。因此,我說從事新聞寫作的人將他的書作為一本很好的工具書一點都不為過。他寫的消息,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敘事詳細不噦嗦,言簡意賅寓意深。他寫的通訊娓娓道來,人情味兒濃,讀后使人有一種親切感。他寫得很真,心理描寫符合人物性格,文章取材緊扣時代脈搏。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予以關注,對投身偉大事業的弄潮兒予以贊美。
我看了他書里收錄的幾篇通訊,印象頗深。一篇是1996年9月13日《洛陽日報·星期刊》發表的頭版頭條仙、靈偉和他的“北京媽媽”》,記載了北京西城區某醫院17名護士幫助伊川縣鳴皋鎮邢莊村失學兒童張靈偉重返校園的故事;一篇是2003年4月29日《洛陽日報·生活周刊》頭版頭條發表的《魯榮芳和她的30個“女兒”》,記載了伊川縣呂店鄉婦聯主任魯榮芳歷盡千辛萬苦,四處奔波,籌資建起河南省第一個鄉級自辦春蕾班,使30名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經過。兩篇通訊讀后,我確實為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感動了,正像有首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想,文中主人公固然偉大,他們所做的事值得贊美,但是,如果離開了媒體的宣傳,恐怕也不會在社會上產生喚起更多富有同情心的人共同關注弱勢群體的效應吧?
高遠的書出版后,伊川縣文聯為他開了研討會。會上伊川縣老干部局局長紀香婷手捧著高遠的書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她說,高遠的經歷太坎坷了,他的人生閱歷太豐富了。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她對高遠的曲折經歷表示同情,同時也為自己在文學上沒有大的作為感到慚愧。伊川縣書法協會主席苗幸旗在看完高遠的書后,感慨良多,揮毫潑墨寫下“九皋鶴鳴聲聞天,字字珠璣二百篇,辛勤筆耕十二載,根植人民群眾間”的詩句送給高遠同志留念。在外工作的伊川籍老鄉更是對高遠的作品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全國十大名記者紀希晨先生在八十三歲高齡之際,仍提筆為高遠的《九皋鶴鳴》作序,并在給高遠同志的信中稱贊他是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不斷發現新的事物,開拓新聞文學寫作新領域的自學成才者。
無需更多的炫耀,社會的認可即是對作者作品最好的評價。十多年來,葛高遠的生活、工作經歷了不少的坎坎坷坷,前些年為跑調動,四處奔波,后來又為生活忙得焦頭爛額,他愛人沒有工作,孩子又小,一家人靠他一個人維持生活。在經濟上他確實是一個貧窮者,但在精神上,他又是一個富有者。《九皋鶴鳴》的出版,給了他最好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滿足。他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到現在的伊川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全是靠著他手中的筆,爬格子硬爬出來的。也許有人會說,新聞科長算個啥,又不在“級別”之列。高遠自己也經常認為自己只是一名新聞干事,媒體的一個通訊員,從沒有認為自己是個什么科長。看到周圍同齡的人提拔了、高升了、賺錢了,他總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這一切。他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干得好,自己起點太低,要想以后有大的發展,還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慢慢來,我覺得,這不僅是他人格的魅力,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讀者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