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光明日報》副總編輯趙德潤的辦公室,掛在墻壁上的一幅彩色圖片格外引人注目:蒼茫的黃河故道逶迤橫臥在雄渾的綠色原野上,遠遠看去就像一條巨龍劈波斬浪,騰空而上,巨龍的金鱗輝映著萬丈陽光,顯示出壯美雄奇的萬千氣象。當我們驚喜地問起這幅圖片的來歷,才知道這是趙德潤1999年親自拍攝的一幅航拍圖片,名曰《龍行大地》。采訪也就從這里開始了。
“要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判斷力和膽識”
那是在199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新華總社組織了一次“空中看祖國”大型航拍活動。時任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的趙德潤親自帶領分社三個攝影記者和一個攝像記者,從安陽登上一架小型“運五”飛機,開始了前后近20個小時的“空中看河南”的拍攝。為了獲得理想的拍攝效果,趙德潤和同事們僅在腰間系著一根小繩子與機艙作象征性的連接,便打開艙門進行拍攝。飛臨豫北濮陽黃河灘區的時候,一幅美妙的圖案忽然映入他的眼簾:黃河故道在陽光的照射下,莽莽蒼蒼,與綠色的原野形成反差,猶如一條飛騰的巨龍,他趕快抓拍了這美妙的瞬間,并命名為《龍行大地》。巧得很,濮陽作為華夏民族祖庭勝地,被稱為“龍鄉”,于是這幅圖片就被濮陽市印在了城市宣傳畫冊的扉頁上。而趙德潤也成為了新華社第一個飛上藍天進行航拍的分社社長,那年,他53歲。談起這次航拍,趙德潤深有感觸:“這是我記者生涯里充滿風險和挑戰的一次采訪,但我珍惜這種感覺。從空中鳥瞰大地,會發現很多在地上看不到的東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換一個角度、換一個高度,便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的確,新事物需要發現,做新聞更需要政治家般的洞察力、判斷力和膽識。三十載新聞生涯,趙德潤采寫出大量對黨和國家有重大參考價值和較大社會影響的稿件,用切切實實的行動充實著自己的新聞實踐。無論是1982年對河北肥鄉選舉事件的報道,還是1992年榮獲中國新聞獎的《總書記晤見小和尚》,無不滲透著他“想人所未想”,力求撥開云霧見晴天、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沉思考。他采寫的《總書記晤見小和尚》一文,通過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在洛陽考察時與白馬寺小和尚一番令人振聾發聵的談話,反映了共產黨懲治腐敗的決心和信心,闡明了黨的宗教政策。在文章動筆前,有人勸他說文章涉及反腐敗和宗教兩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引起社會負面影響。但趙德潤認為:“一個成熟的記者,在涉及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的關鍵時刻,就要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判斷力和膽識。”
在同趙德潤的接觸中,人們公認趙德潤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思考問題,把握輿論導向。這也得益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五年苦讀,給他打下的辯證地思考和看待問題的堅實基礎。曾經有一位哲學專業出身的新聞界同仁感慨自己學哲學的搞新聞,是用非所學,無用武之地。同樣學哲學出身的趙德潤卻認為,學哲學的搞新聞不是改行。沒有學哲學的搞新聞,要學點哲學。無產階級新聞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本就有著不解之緣。他說:“新聞事業就是需要一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新聞隊伍,只有懂得辯證唯物主義,才能從總體上、本質上和相互關聯上去認識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真正做到把握大局,懂得歷史唯物主義,了解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與人民群眾建立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才談得上改進作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把握事物的本質真實性,才能如實反映社會生活”
1992年,趙德潤擔任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黨組書記。在任期間,趙德潤堅持正面報道為主,又做到喜憂兼報,不僅很好地履行了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能,而且,接連推出的許多典型報道還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談到如何把握輿論監督的尺度,他說:“輿論監督是黨的新聞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輿論監督報道尤其如此。新聞真實性的最高境界是本質真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一定。實際生活中有許多復雜的事物讓你看到的僅僅是表象。”他提出,首先,新聞輿論監督稿件的事實要反復核對。其次,要重視輿論監督的效果。揭露矛盾的目的在于解決矛盾。我們的報道是與人為善的,這樣就容易取得溝通和支持。再次就是留有余地。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不可能絕對準確,留有余地的輿論監督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不負責任的新聞炒作往往后遺癥很大。具體到河南省,他說:“一個近一億人的大省,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正確分析、恰當反映這些問題是履行職責,全面地、辯證地看待和反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原大省的工作,‘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更是履行職責。”
在如何改進典型報道方面,趙德潤提出,改進和創新典型報道是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他說,典型報道在黨和國家的新聞宣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體現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在發揮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功莫大焉。但是,盡管眾多的媒體正面宣傳發稿的比例都在90%以上,但真正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報道卻不是很多;而突發事件、輿論監督的報道雖然總量并不大,“單位影響力”卻很大。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生活多樣性的變化,受眾的心理和需求在變化,媒體所處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重要變化。人民群眾在新聞宣傳中的主體地位和他們對新聞選擇的權利日益突出,他們對新聞宣傳的要求更“挑剔”了。弘揚主旋律的典型報道,如果不為廣大群眾所選擇、所接受,則不僅使編輯、記者的苦心經營成為無效勞動,而且會使受眾“倒胃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對主流媒體新聞宣傳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帶來負面影響。
針對這一新時期的新問題,趙德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典型宣傳應該重視典型性、節奏性和連續性。所謂典型性,就是所宣傳的典型應具有時代意義,是實踐中涌現出的典型,而不是秀才班子在辦公室挖空心思‘湊’成的典型。所謂節奏性,就是重大典型的推出應該是有節奏的。一個時期不宜同時推出多個重大典型。美味大餐再好也不能天天吃。不能一個典型還沒看清楚,下一個接踵而來。走馬燈式的典型宣傳肯定會讓讀者出現審美疲勞,從而使宣傳效果大打折扣。所謂連續性,就是有頭有尾有呼應。重大典型就是要通過具體生動的連續報道、不同側面的配合報道,產生深入人心的效果。”
“對生活充滿激情,事業的路就會走得很遠”
2003年,趙德潤從新華社河南分社調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離開工作了28年的新華社,趙德潤笑言自己經歷了從“新華人”到“光明人”的角色轉換,工作思路面臨著新的調整。他說,新華社面對的是眾多的媒體,對媒體是服務的關系;黨報則是直接面對讀者,直接為讀者服務。在導向正確的前提下,怎樣把新聞做得更精彩、標題做得更出彩、版面處理得更好,顯得尤為關鍵。所以,趙德潤一到任就非常重視學習報紙的版面語言,不僅專門找了本《人民日報版面備要》時時翻閱,還經常把《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兄弟媒體的版面加以對比,借鑒成功的經驗。實踐中,他還時常向總編輯袁志發和編輯部的其他同志們學習。
談到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的未來發展,趙德潤認為,《光明日報》作為一份有著光榮傳統和創新精神的報紙,在思想界、理論界、知識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重大的影響,它的發展潛力很大,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他說:“光明日報未來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貫徹落實好中央領導同志指示,使這張報紙經過改進、創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真正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成為黨團結廣大知識分子的紐帶。《光明日報》的讀者群應該進一步擴大。教育、科技、文藝、理論等戰線是傳統的鞏固的讀者群,黨政軍各級干部和企業家也應成為我們的讀者,他們和專家學者一樣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如果這些杰出人士把《光明日報》作為必讀,能從中獲得密集的知識,了解理論上的前沿問題,知曉學術討論的熱點問題,報紙的影響力一定會進一步增強。同時,《光明日報》和《新京報》等子報刊之間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在貼近群眾、生動活潑、勇于創新方面,黨報要向《新京報》等子報刊學習;子報刊則要學習大報凡事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好傳統。兩者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優勢互補,我們的新聞事業才能繁榮發展。”
30年新聞人生,經歷了千百次的親身采訪,趙德潤的身上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激情和敏銳的洞察力,記者的職業道路在他的腳下無限延伸。趙德潤說,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對生活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就是保持一個記者的新聞職業青春不老的奧秘所在。無論青年、中年與老年,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對生活充滿激情,不斷有新的追求,事業的路就會走得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