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體對新聞線人保護不力
中國媒體進入21世紀后,新聞競爭變得空前激烈起來。而對新聞線索的劇烈爭奪,已經成為競爭激烈的重要標志之一。由于新聞競爭日趨激烈,新聞線人隨之應運而生。
在新聞線人大量涌現的同時,媒體對新聞線人的保護卻有些不盡如人意。媒體上常有新聞線人因為向媒體提供了新聞線索,而受到打擊報復的報道出現。
據今年2月1日《東南快報》報道,2004年6月,新聞線人郭某打電話向廈門某報提供新聞線索,稱鄰村某農婦因賭六合彩欠下巨額債務想不開,上吊自殺。廈門某報的記者到場采訪并寫了相關報道。報道發表后,死者兒子楊某認為報道內容嚴重失實,糾集20余名年輕人,攜帶鍍鋅管、廢棄機油等,竄至報料人郭某及其兒子家中,亂打亂砸,給報料人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重慶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例。據2004年9月23日《重慶晚報》報道,投訴人陽先生因投訴自己小區的問題被《重慶晚報》曝光,當天便遭到兩名陌生男子的鋼管襲擊。
這兩個案子引起我們的反思:媒體如何保護向其反映問題、提供線索的新聞線人?也就是說,在報道中,媒體怎樣隱去新聞線人的身份、姓名以及其他容易讓人辨認出來的特殊內容,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很顯然,上述兩個例子中,新聞線人被打殺,與新聞媒體及記者對新聞線人保護的漠視,以及在報道中輕率地將投訴人的姓名或者姓氏及其他容易讓人辨認的特殊內容在報道中顯現出來大有關系。
有的媒體在獲取新聞線索后,為了提高其新聞的可信度,在沒有征得新聞線人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將新聞線人的身份、名字甚至照片刊登在報紙上或者在廣播和電視中播出,這對新聞線人來說,無疑是將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新聞線人由此將承擔一系列風險,甚至人身安全都將面臨巨大的威脅。為了新聞事業的發展,為了社會的公正和正義,只要沒有危害到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媒體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將新聞線人的資料向公眾曝光,甚至在面臨法律指控時,也應該恪守新聞行規和職業道德,寧愿記者及其媒體的利益受損,也要保護好新聞線人。
二、專業精神的缺失是保護不力的主因
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對新聞線人的保護不力,其最主要原因,是新聞媒體專業精神的缺失。
近幾年來,新聞專業主義成為新聞學界和新聞實務界的熱門話題。筆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專業精神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者還是有細微的差別。
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要求是客觀、公正、平衡的報道方式和實事求是、通情達理的評論方法。新聞專業主義主張新聞既不依附于市場經濟,也不受政治控制,而是通過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自律,保持客觀和中立,為公共服務,維護公共利益。
新聞專業精神在這里主要是指我們日常所說的職業道德或敬業精神。目前新聞媒體對新聞線人之所以保護不力,就是因為新聞從業人員在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上還做得不盡如人意。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和全國記協國內部于1997年1月~6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大型抽樣調查表明,在新聞從業人員中,有約30%的人為新聞專業(含廣播電視專業)出身,還有約70%的新聞從業人員是非新聞專業出身,我國新聞工作者中受過新聞傳播學專業訓練的人數比例較之發達國家(如美國)還有較大的差距(有調查數字顯示,在美國的新聞從業人員中超過50%的人畢業于新聞或傳播專業)①。這些人沒有接受過新聞職業道德自律的專門學習,對新聞職業道德認識不足,自律意識薄弱,自然很難在工作中完全依照新聞職業道德規范行事,甚至在工作中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還渾然不覺。
新聞媒體隨意泄露新聞線人的秘密,不僅是職業道德的缺失,同時也是敬業精神的缺失。一些記者由于缺乏一種敬業精神,沒有將新聞視為自己的生命,不能做到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不僅對新聞線人沒有進行有效的保護,甚至由于在工作中的疏忽大意,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只求轟動、不求嚴謹,從而導致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連自己都難以保護。
據統計,目前新聞媒體與采訪對象訴訟失敗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方式、方法上的失誤造成的,而其中,大部分敗訴的都是初出茅廬或經驗不豐富、工作不認真、作風不嚴謹的記者。
試想,一個連自己也無法保護的記者和媒體,又怎么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新聞線人不受傷害、不受威脅呢?因此,要保護好新聞線人,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就應該加強對新聞專業精神的培養和學習。培養敬業精神,刻苦鉆研采訪報道藝術,對工作認真負責,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嚴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
三、國外嚴守消息來源秘密的做法
為了保護新聞線人,國外有些負責任的媒體甚至不惜犧牲有價值的新聞,寧可不報道新聞,也要保障新聞線人的安全。CNN新聞負責人伊森·喬丹在2003年4月曾經說過,CNN在過去十幾年里,壓下了很多關于薩達姆暴政的報道。為什么將這些有意義的新聞壓下來而不予以報道呢?伊森·喬丹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公開它們,可能會給提供消息或接受采訪的伊拉克人帶來生命危險②。在有悖于新聞倫理的情況下,在報道后預計有可能對自己的新聞線人不利的情況下,即使新聞非常有價值也不進行報道,這正是媒體新聞專業精神的一種體現。
在美國新聞界,保護新聞來源,已經成為一條不成文的道德規范,有的新聞記者寧可因藐視法庭坐牢,也不肯泄露其新聞來源。《紐約時報》記者法爾勃于1978年7月24日因拒絕法官裁示交出所有采訪筆記和錄音帶等資料,以藐視法庭罪,被判入獄。在坐牢的同時,法爾勃每天還要繳納100美元的罰金。法爾勃與《紐約時報》都認為,如果交出采訪筆記及錄音帶等資料,消息來源將被泄露,而消息來源不能保密,將使所有消息來源受到威脅,新聞線人將不敢出面提供重大新聞線索和新聞事實,使新聞自由及公眾知情權受到極大的威脅與損害。所以,記者法爾勃與《紐約時報》寧愿付出巨大代價,也要保障消息來源的安全。法爾勃因此而蹲了40天的監獄。③
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對重要的消息來源守口如瓶,西方一些記者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對于不能保護新聞線人合法權益和安全的新聞從業人員,媒體管理者應該對其給予嚴厲的懲罰。
據早報網2004年8月6日報道,日本朝日新聞東京總社一名跑社會新聞的記者,2004年4月在一次采訪中,擅自違反和采訪對象的事前約定,不僅私下錄音,而且又將錄音內容輾轉流入其他特定人士,造成受訪對象極度困擾。獲悉此事后,朝日新聞立即緊急召開臨時董事會,當天即解雇了這名46歲的社會新聞記者,此外,另一名陪同采訪的生活組記者也受到了減薪的處分。在同一起事件中,因管理監督不力遭受處分的朝日新聞主管共有6人,分別受到程度不一的減薪。
而在中國新聞界,媒體記者編輯有意無意泄露消息來源,從而導致新聞線人權益受損甚至生命遭到巨大威脅的事情時有報道,但還從來沒有聽說有誰因此而被媒體解聘。因此,保護新聞線人的合法權益,新聞媒體的管理者也有責任和義務,媒體的管理者更應恪守新聞專業精神。
注釋
①喻國明:《中國新聞人———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抽樣調查總體報告(上)》,中華傳媒網。
②于威:《我們還有不報道的責任》,《經濟觀察報》,2004年10月25日第7版。
③李子堅:《紐約時報的風格》,長春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