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以往的傳播多是由傳播主體對傳播對象也即受眾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單向傳播,以致產生了傳播學上的靶子理論,認為傳播主體的傳播對其對象是一打就通,就像槍彈射向靶子一樣,一槍射出,靶子就會應聲倒下。但隨著傳播實踐的深入開展,傳播主體的自信消退了許多,不再認為自己是所向披靡的射手,開始學著與其對象進行互動和交流,開始重視反饋。
與電子媒體相比,報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如能調整思路,可以化短為長。與BBS相比,報紙發表“帖子”顯然不易,但報紙可以利用這一點,將“帖子”中的“垃圾”濾去,選擇精華發表,在嶄新的互動層面上,走出互動的妙棋。
互動當然要在一定的平臺上進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互動平臺將日益多樣化,既有傳統的書信和熱線電話互動,也有現代的手機短信、網絡平臺互動。《平頂山晚報》就設立了兩個具有互動功能的版面———《百姓熱線》、《百姓服務》,充分利用各種互動方式,能夠達到最佳的互動效果。
“百姓熱線”版設有熱線電話,24小時有人值班,讀者有什么事都可以打電話,然后由記者聯系采訪有關部門予以解答或解決。“百姓熱線”版的另一個互動欄目是“熱線討論”,定期就百姓關心的熱點展開討論,讀者可以各抒己見,由編輯組織編發。“百姓服務”版則設立“百姓問答”和“留言板”兩個欄目,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意見,有什么問題可以打電話、發短信或通過電子郵件予以反映,晚報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刊登或請有關部門解答后刊登。
當然,互動并不是在報上公布一行兩行編輯部電話、電子郵箱和報社網址那樣簡單。互動不僅是形式更是內容與實質。出一張互動報紙,應該是當前報界落實“三貼近”、改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總結《平頂山晚報》幾年來的運作,我認為《平頂山晚報》是從“三點”出發做好互動文章,提高影響力的。
第一,從市民關注的“焦點”出發。
所謂“焦點”是在較長的時間內有比較多的人們關注的問題,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人們的怨言比較多。如果報紙適時予以關注,并與讀者形成互動,促使問題得到解決,肯定能贏得讀者的好評,提高自己的美譽度和公信力。
平頂山市建設路是一條主干道,人流量很大,30路車是行走在這條路上的公交車。2000年30路公交車的開通運營,在平頂山是件可圈可點的事兒。因為它是平頂山市區第一條融資線路,其后12條融資線路的開發,表明了它的意義和生命力。30路29臺華西中巴曾經是建設路上的風景,并帶來了“三贏”的局面:市民乘車方便、投資人獲得較豐厚利潤、公交總公司每年收入100多萬元服務費。但隨著城市快速的發展,30路公交線路客流量大增,29臺中巴車早已不堪重負,車少人多的矛盾凸顯。乘不上車、車上擁擠使得市民怨聲載道,嚴重超載的事故隱患令人擔憂。30路公交線路逐漸滯后于城市發展和市民需求。但因為是融資線路,涉及到投資人和公交總公司的利益,解決30路公交線路的難題就不那么簡單。
為此,2004年12月21日,《平頂山晚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作了詳細報道《破解30路公交難題》,并公布電話、電子郵箱,歡迎讀者建議建言。此后的10天內,讀者積極響應、熱情參與,每天電話、短信、郵件成堆,紛紛要求30路換新車。為了造出更大的“聲勢”,促使有關部門積極解決問題,每天報紙都以大篇幅刊登這些建議建言。那段時間,坐在30路公交車上聽到最多的話題就是“30路車如何解‘難’”。在巨大的輿論推動下,平頂山市公用事業局、平頂山市公交總公司、30路投資人徐富嶺多次協商,2004年12月31日,協商有了階段性成果:平頂山市公交總公司與30路投資人徐富嶺正式簽訂合同,10臺30路區間車投入30路營運一段時間,具體由徐富嶺負責經營。就這樣,一件困擾了市民很長時間的出行難問題,因為互動造“勢”得到了緩解。而此事受益的不僅是市民和投資者,還有報紙,《平頂山晚報》在讀者中的影響力大增。問題剛解決時,很多讀者打電話贊揚晚報做了一件好事。
第二,從市民關注的“熱點”出發。
相對于“焦點”來說,“熱點”涉及的范圍不太廣,但在一段時間內因為某個新聞事件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迫切希望報紙也予以關注,并給讀者以正確的導向,報紙自然不能無動于衷。
2005年1月24日,《平頂山晚報》以《小女孩畫像助民警擒賊》為題報道了在經過寶豐火車站的K184次客車上,一位11歲的女孩發現竊賊扒竊乘客財物后,急中生智,打開隨身攜帶的畫夾,利用自己的特長,給竊賊畫了一幅頭像素描,并及時交給民警,從而幫助民警在短時間內擒獲竊賊。此文刊登后,引起了許多學生家長和市民的關注,《平頂山晚報》趁機組織“熱線討論”,5天時間內,讓家長、學生、老師、學校、公安逐一“發言”,討論的問題是:應該讓孩子“見義勇為”,還是應該讓孩子見義“智”為。人們見仁見智,最后多數人認為現在對未成年人見義“智”為的教育比較欠缺,很多學校不夠重視,在以后的教育中,應使中小學生懂得珍惜生命,遇到壞人和突發事件,首先要有自我保護意識,而后再機警應對幫助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有時沒有對錯之分,比如孩子教育問題,比如獨生子女春節該回誰家過年問題,但這些問題,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展開討論可以讓人們受到啟發,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讀者的參與度很高。
第三,從市民的“難點”出發。
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普通市民的讀者需要什么?他們除了需要各種信息外,更需要困難時有人向他們伸出援手,遇到不平時有人為他們撐腰。因此,很多報紙都設立了“百姓熱線”欄目,接受市民的求助。下水道堵了沒人管;衣服在干洗店洗壞了卻得不到賠償;十天半月停水,數百人不得不找水吃……這些看起來不是什么大事的事,在市民當時的生活中卻可能是最煩心、最難的事,他們呼吁無門,求助于媒體,說明是對媒體的信任,報紙自然不能辜負這一片信任之情。
從市民的“難點”出發,最關鍵的是看實際效果,否則,問題報道了,但沒有得到重視和解決,老百姓氣難順心難平,報紙自身的公信力也會下降。但媒體不是執法部門,很多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一件小事需要記者多次奔走于各有關部門之間。因此,要抓出實效,至關重要的是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人文關懷精神,記者要帶著責任感關注事件的發展過程,進行追蹤或連續報道。
《平頂山晚報》正是因為關注鷹城百姓的需求,讓鷹城百姓有一種同聲同氣的親切感,才受到了市民讀者的歡迎,也成了市民訂閱的首選。2005年1月的發行數據顯示,2005年度發行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7%,且各發行站征訂數字繼續保持增長勢頭。讀者的認可、發行量的增加使晚報的廣告客戶也越來越多,廣告額呈直線上升趨勢,僅2004年的廣告額就比2003年增長了7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