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早上剛到單位,就接到《溫州晚報》社有位叫徐海龍的記者打來電話,說我們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鄉中華樓村有一青年民工李學生,在溫州因救兩個在鐵路上玩的兒童而犧牲了,溫州媒體已對英雄事跡進行報道,想讓我去他的家鄉采訪一下李學生在家鄉的表現情況。
聽到這個消息,我當即約《大河報》商丘記者站陳海鋒趕到包公廟鄉中華樓村。剛一進村,就被圍攏過來的群眾圍個水泄不通。他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爭先恐后向我們細數李學生在家鄉的動人事跡。
了解了事情的經過,我被感動了,返回后就寫了一篇消息《河南民工,感動溫州》,當天就傳到了《河南日報》農村版。第二天,也就是2月24日,該消息就在頭版位置刊登。
文章雖然發出來了,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眼前仍然不斷晃動一個青年面對呼嘯而來的列車,飛身相救孩童的身影。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又約包公廟鄉黨委副書記劉軍偉同志來到了中華樓村,通過和父老鄉親細致地座談、采訪,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感動了。采訪回來的當夜,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撞擊,整夜輾轉反側,心潮翻滾,洶涌澎湃,一種想抒寫對英雄崇敬之情的沖動讓我徹夜難眠,但我又不敢妄自下筆。英雄到底是如何犧牲的?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情形?他外出務工8年僅回家4次,在溫州生活如何?表現怎樣?所有這些,都牽動著我的心。
26日早上,我把李學生的情況向農村版主編于為民先生作了匯報,他對我深入英雄家鄉進行采訪給予表揚。當我表示想去英雄犧牲地———溫州采訪時,于總當即表示報社對此行給予大力支持。當天下午,我就奔赴溫州。27日上午,經過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在凄凄細雨和瑟瑟寒風中,作為河南媒體第一批趕到溫州的我,顧不上旅途的勞頓,匆匆趕到李學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鞋廠,看望并慰問李學生的親屬。當李學生65歲的父親李洪深見到老家來的親人而放聲大哭的時候,當李學生年僅10歲的女兒那孤獨無助的眼睛看著我的時候,當李學生工廠里的工友面對我雙眼淚流、悲痛而泣的時候,一股巨大的悲壯感迅速襲遍了我的全身。是啊,天底下,什么能比讓一個年愈花甲的老人送別自己正值壯年的兒子更悲痛、更絕望、更可憐的事情?
辭別李學生家人后,我和李學生生前所在廠里的老板和工友進行了座談,找到目擊證人進行了采訪后,我又來到了英雄犧牲的地方。站在李學生舍己救人的那段冰冷的鐵軌前,寒風不時擦過我耳旁,發出嗚嗚的哭泣聲,我的眼淚禁不住地流了下來。
回到賓館我奮筆疾書,從下午2點一直在案頭工作到晚上6點,一篇3000多字的通訊《用生命譜寫英雄的贊歌》終于完成。當我慌忙找到附近一家網吧,讓一個來自周口的網吧年輕女管理員幫我打字時,這位叫楊倩的小女孩感動得淚流滿面,十幾頁稿紙被她的眼淚打得斑斑點點。結束后當我付5元錢上網費時,楊倩說什么也不讓我掏錢而情愿自己墊資,她說:“我也是打工者,能為李學生做點事是俺的光榮。”晚上8點,當《河南日報農村版》的編輯周恩成告訴我,這篇稿子總編輯決定在第二天頭版頭條位置并配加評論員文章發表時,心中堵著的那塊巨石終于落地,我感到終于可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靈了。后來知道這篇稿件是河南媒體發表的第一篇反映英雄事跡的通訊。文章發表后,在河南城鄉大地引起了強烈反響,讀者紛紛致電報社對英雄的事跡表示極大的關切與敬佩。總編室主任任愛熙代表報社領導專門給我打來電話,對我進行慰問并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表揚。這讓我心情振奮,給了我極大的鼓舞。
送別英雄的場景,更是令我為之動容與落淚。2月28日上午,我們趕到溫州市殯儀館,看到這里白花似雪,人流如潮,聽到哀樂陣陣。李學生拋下他年逾花甲的老父和正讀小學三年級的幼女永遠地走了,給世人留下的是一個臨危不懼的身影,留下的是一個舍己救人的英魂!
在隨后的幾天里,我相繼參加了商丘市睢陽區領導與溫州市鹿城區領導共同商議處理李學生后事的座談會,參加了溫州市各界舉行的悼念李學生的各種活動,參加了商丘市政府與溫州市政府聯合舉辦的“學習李學生先進事跡座談會”等一系列活動。每次感動都讓我在采訪之余對所采訪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都轉化成一行行飽含真情文字,轉化成一篇篇消息或通訊。
3月1日下午4點鐘,于為民總編又打來電話,說河南日報黨委對李學生的先進事跡非常重視,準備在重要位置隆重推出。于總希望我能將溫州方面采寫的素材傳給他。我接到指示,當即找到網吧將我所采寫的素材都傳給了他。于為民,這位德高穩建、才華橫溢的主任記者用飽含真情的筆寫到深夜。3月2日早上,我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網吧瀏覽《河南日報》。當我看到這篇文章不但在《河南日報》頭版頭題刊發,而且還配上評論員文章隆重推出時,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淚,是作為英雄故鄉人欣慰的淚,是為英雄的事跡能得以弘揚而高興的淚。
李學生,我們為你感動,為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