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與“大”,本是意義相反的兩個詞,但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兩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彰顯的。就人物新聞的表現手法而言,寫小人物應挖掘其閃光點,寓以大主題;寫大人物則要抓住小細節,著眼于其平凡處,“于細微處見精神”。
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報道對象的新聞向來是各級報紙的二個重頭戲,占據著首要版面。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記者在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時往往放不開手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或是套話連篇、空泛無物,或是記流水賬、枯燥乏味,廣大讀者對此甚為反感,以至于新聞報道的輿論引導效果被極大削弱。所幸的是,隨著新時期新聞改革的初見成效,近年來我們漸漸看到有關領導人的報道出現了可喜的變化,空話、套話少了,官腔改了,說教味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鮮活的細節描寫,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領導人的形象因此而日益生動傳神、豐滿可感,其人格魅力也更加深入民心。
2004年12月下旬,胡錦濤總書記專程赴澳門出席慶祝回歸祖國5周年活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二屆政府就職典禮,隨后即到廣東的珠海、中山、佛山、廣州等地考察工作。其間,胡錦濤總書記深入企業車間、農業基地和城市社區,和干部群眾親切地溝通交流。廣東的各大報紙紛紛把握這一難得的良機,全程報道胡錦濤總書記的澳門之行和廣東之行,不吝筆墨地記錄下總書記一言一行的點滴細節,向外界充分展現了總書記愛民親民的樸實作風,傳遞了他對南粵發展寄予的殷殷厚望。成功的經驗再次證明了細節描寫不愧是提高領導人活動報道質量的一劑“良方”,也啟發我們更深入地去認識細節在刻畫領導人形象上的獨特功用。
按照新聞心理學的觀點,讀者在了解了一樁新聞的基本事實之后,普遍存在著進一步探究事實中的特殊細節酌心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有助于增強新聞報道的立體感和鮮活度,提升報道的可讀性與影響力。細節好比一篇報道的“眼睛”,恰當地運用可以收到“以一目盡傳精神”的效果。在人物新聞中,人的言行細節,往往反映了他的思想、品質、性格、作風,大人物一言一行,更是由于其精神特質的卓爾不群而分外具有表現力。美國記者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描述了毛澤東身上的諸多小細節,書中有一段這樣寫道:“毛澤東的伙食也同每個人一樣,但因為是湖南人,他有著南方人‘愛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夾著饅頭吃。除了這種癖好之外,他對吃的東西很隨便。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我聽到他發表愛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論。他首先舉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產生革命家而出名的……‘赤匪’中間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紅辣椒》。這首歌也是毛澤東最愛唱的歌。”①通過對毛澤東生活習慣的細節刻畫,只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了他身上,鮮明的開拓者、革命者本色。
大人物身上的小細節之所以如此“出彩”,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細節折射出領導人的高尚品格,彰顯著時代的精神風貌。細節可以是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每個細微的舉動都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飽含著人物的品質特征。領導人是黨和國家的象征與代表,也是時代精神的集大成者。他們的這些精神品質經言談舉止的諸多細節表現出來,記者將細節捕捉下來之后傳遞給讀者,將起到難以比擬的示范效果,吸引全社會都以此為表率,實現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胡錦濤總書記在珠海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公司視察的時候,認真細致地對生產線上的各道工序提出了一個個高端技術問題,令在場的專業人員欽佩不已,顯示了一個大國領袖對于科技建設的行家風范。《南方日報》的記者在報道中抓取了這一細節,既激起了讀者對胡錦濤總書記的景仰之情,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
其次,細節拉近了領導人與老百姓的情感距離,體現了“三貼近”的報道原則。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大力提倡“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落實到新聞傳播領域,便是要做到以服務受眾為中心,多報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領導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他在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顯著性和重要性,是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而領導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卻是群眾想了解而不易了解到的。在報道領導人活動時運用鮮活的細節描寫,能夠使讀者直觀地了解到領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感受到其平易近人、愛民親民的作風。可以說,細節描寫使新聞更加“貼近群眾”,拉近了讀者與新聞的距離,從而也大大拉近了讀者與領導人的情感距離。在這次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活動的報道中就有不少令人回味無窮的細節。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一個水產養殖基地時,沒有理會捕魚員工們滿手的泥水,高興地和大家逐一握手,在《南方日報》報道《總書記到池塘邊魚躍人歡》中描寫道:“當總書記彎下腰,向50多歲的老員工譚桂營伸出手時,他馬上就把自己又濕又滑又腥的雙手往身上的衣服上一個勁兒地擦,岸上的總書記則一直微笑地等待著……”,《羊城晚報》的《總書記用力握住了我的泥手》一文則抓住了當時更為令人感動的一個細節:“總書記手上沾滿了腥腥的水,可工作人員遞上紙巾時,他卻輕輕擺手拒絕了。”讀到這一幕,怎能不叫人對胡總書記善解人意、極具親和力的舉止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呢?
再次,細節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報紙所面對的讀者群在綜合素質及審美情趣方面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以往對領導人活動的“會議+接見+總結”的報道模式越來越令讀者生厭。如果記者寫出來的報道連自己都不愿意看,就根本談不上引導受眾、引導輿論。運用細節描寫是增強領導人活動報道可讀性的有效途徑,一個傳神的細節描寫,勝過長篇累牘的泛泛之談。細節的作用在于使新聞好看、耐看,使其在讀者的記憶中吏深刻、更雋永。此外,細節的形象性豐富了想象的空間,使讀者常常能從宇里行間品味出許多報道以外的深意來。且看《羊城晚報》報道《盛世賀回歸,澳門花開滿城》中的一段描寫:“自發聚集在大三巴牌坊前的數百名澳門民眾和游客齊聲。高呼‘胡主席好!’胡錦濤轉身高興地向人群揮手致意。當民眾以為胡主席就此離開時,胡錦濤主席突然再次轉身不顧警衛人員的勸阻,走下68級臺階,徑直向記者所在的這邊人群走來。只見胡主席在距離熱情的市民僅1瞇的警戒線前繞行半周,向近在咫尺的民眾不停揮手示意。現場爆發出陣陣歡呼聲、掌聲……”這段長鏡頭式的動態細節高潮迭起,凝聚著胡錦濤總書記與廣大民眾之間的深情厚愛,讀來使人深受感染,仿佛胡總書記就在距離自己咫尺之遙揮手微笑一般。
在一般性的采訪中,記者可以向采訪對象有條不紊地提問,雙方能夠進行互動交流,而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則要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因此對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那種特殊的采訪環境里抓取獨具特色的細節,記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記者要善“察”。曼切爾在論記者的品質時,認為第一條便是必須“有能看到準確細節的眼力”②。細心觀察是采訪領導人活動時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由于領導人在視察途中始終處于動態,因此,記者要眼耳并用,留心觀察領導人一舉一動的細節,同時還要準確迅速地記錄下領導人在不同環境中與不同對象的講話。記者的精神要一直保持在高度緊張的狀態,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遺漏極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第二,記者要善“問”。對領導人在視察過程中接觸過的人和事進行采訪,是迂回地挖掘典型細節的有效方法。由于記者在隨行采訪時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距離之外,難以看清領導人的每一個動作,聽清他的每一句話,因此,許多細節都得由記者在事后的補充采訪中“問”出來。此外,與領導人有過接觸的人士心中的所思所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是側面描寫領導人的好素材。
第三,記者要確保細節的真實。有些記者習慣于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彌補新聞事實中的不詳之處,這種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前蘇聯著名記者波列伏依在他的回憶錄中以親身的教訓為例指出,哪怕是考慮最周全的杜撰,也經不起事實的檢驗和社會的檢驗。對于領導人言行細節的描述,無論是直接觀察,還是間接采訪得來,都必須是完全真實的再現,絕不可為了歌功頌德而生硬捏造或“合理想象”,那樣終將在事實的面前露出馬腳。
最后要引起注意的一點是,由于領導人身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記者在報道其活動晌‘應慎重對待,高度自覺地遵守宣傳紀律,稿件應嚴格地把關送審,不適宜報道的細節一律不報道,一切以社會效益為重。
①轉引自蘇揚:《中國出了個毛澤東》,P346,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
②[美]麥爾文·曼切爾:《新聞報道與寫作》,P21,廣播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