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今天的太多數經濟新聞讀者并不愛看,問題主要出在哪里呢?
相對而言,經濟報道的確有其特點,如重視規律性的東西、更具有理性色彩等,但這決不是經濟報道就可以不好看的理,由。現在的不少經濟報道之所以不受歡迎,概括起來,一方面在于內容不貼近、選取角度老套,一方面在于寫作和表現方式僵化,語言抽象,報道中缺乏人的活動。
現在的許多報道,要么集中于傳統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要么就是寫一廠一店、一縣一鄉,老百姓關心的東西不講,老百姓不關心的東西講一大堆,這樣的報道讀者肯定不會愛看。還有一些做經濟報道的作者,在報道中往往強調提出問題和寫作的專業性,要做專家型記者,卻忽略了經濟報道的服務性,忽視了媒體的重要功能是對專業問題進行大眾化解讀。這樣的報道受眾面小,引不起多少讀者閱讀興趣,其中許多這樣的報道看似洋洋灑灑,說起問題頭頭是道,但讀者的感覺卻是空洞、僵化。例如有的文章報道了市場上的某個現象,最后卻是吁請借助政府的力量加以解決,完全是一種計劃經濟的思想;有的文章寫到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便把一切歸結為諸如“轉換機制”、“改變觀念”等等,成了現代新套話,相當于什么也沒告訴讀者。
另外,不少經濟報道寫法僵硬,語言枯燥,新聞寫得簡單、抽象。文章往往見事不見人,重事不重人,沒有一處能讓人產生感性認識、能夠記住的詞句,還有些經濟新聞,往往會有許多專業術語和數字、百分化,只重術語的堆積,不重通俗化的闡釋。這些數字或術語能說明什么呢?別說普通讀者一頭霧水,即使專業人士恐怕也對這些枯燥的數字望而生畏。
《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總編曾說過:“二流的記者能把事情向專家說清楚,一流的記者則能同時把事情向一個小學生講明白。”在綜合類報紙上,經濟報道、經濟分析和經濟評論的受眾絕大多數不是專家,且很少有專家是通過經濟媒體來對經濟問題提出學術觀點的。我們在做經濟報道時,更要有讀者觀念,題材要注重選擇跟大多數讀者生活有關聯的事件,報道手法要生動、形象,把經濟問題的新概念、新命題、新論斷、新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出來。用一句話說就是,經濟報道要有“平民”視角。
鳳凰衛視在創辦財經和資訊節目時曾有一些真切的感受和心得。2000年他們籌備鳳凰資訊臺時,曾經打算做大財經頻道,為此他們花了很多錢,打造財經記者隊伍,聘請財經總監,還設置了深度報道欄目,但是后來他們發現這種節目的收視率非常低,欄目花了很多錢卻干打雷不下雨,根本就沒有廣告。該臺的一位負責人講,所有做媒體的人潛意識里都有一個認識,認為給有錢人看,的東西肯定是賺錢的,那么鳳凰衛視這個報道有錢人的財經節目應該是最賺錢的了。但是卻恰恰相反。最后這個節目一步步退出專業的財經,往社會財經上轉移,也就是利用財經的外衣,來做社會化的新聞,比如中國著名村莊調查,可以說它是財經,因為它涉及村莊的CDP、村莊,的經營模式,但它背后有著豐富的社會化話題。
后來他們總結的經驗是:做經濟報道,首先,要跟宏觀社會關注結合起來,要求報道必須有宏觀的社會關懷,有對社會強烈的責任感,而不是用冷冰冰、純專業、純技術的眼光看待問題,從社會公正、從政治文明的角度做財經話題。其次,要以人為本;所有的報道一是要試圖關注人的問題,尤其是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二是要用一般人的視角闡述專業化的問題;三是在報道中始終關注人,拍里面人的故事,不管多抽象的問題,都會具體在幾個人身上;四是追求全球化的趨勢,多選擇一些有沖突性的財經事件。鳳凰衛視的經驗對報紙等其他媒體同樣適用。
現在,人們把經濟報道按領域劃分為四類:第一,政經類;第二,財經類;第三,產經類;第四,社會經濟類,簡稱社經類。其中,財經類報紙吏多是走政經類和財經類報道;都市類媒體更多關注社經類和財經類新聞;行業類報紙,將會朝著專業化、專門化和對象化發展;綜合類報紙則對以上四大類型的報道都會涉及。無論是哪一領域的經濟報道,其主要功能都包括:第一,傳遞經濟信息,提供決策依據;第二,傳播經濟知識,剖析經濟現象;第三,解讀經濟政策,推進制度創新;第四,守望經濟環境,監督經濟行為。我們在報道時,無論是傳遞信息,還是解讀、剖析或監督守望,其落腳點,都必須’強化對大眾的有用性,具有平民視角。
首先,要改變傳統的經濟報道思維,拓展報道領域。經濟新聞今天已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工作、生產經營等領域,經濟新聞與政治、社會、文化、科技新聞的界限日漸趨于模糊化。這就要求我們結合實際,放下架子使報道的內容更貼近群眾。近幾年,幾乎所有的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將證券、股市、車市、地產等信息放在了經濟報道的重要位置,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側重點體現了大經濟概念下的服務,消費、理財、創富以及美食、家居、服飾、旅行、才情、都市狀態等等,被一一列入經濟新聞的報道內容,就是因為這些信息的發布與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老百姓在經濟生活中最關心的事情,也應該是媒體經濟新聞著重報道的東西。
但許多記者現在仍沿襲著計劃經濟的思路,主要從各個口、從所謂的行業、從政府有關部門尋找新聞,這種新聞源的狹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新聞的枯燥、抽象、單調。而實際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上述部門的功能在弱化,其作為新聞源的價值在逐漸減少,更多的新聞源是在市場經濟的運動場上,但許多媒體卻看不到這種新聞源的轉移,使大量的財經現象沒有進入經濟報道的視野。我們并不是要否定會議報道、領導活動等等,而是要將會議報告、政策規定、領導活動等“精華”“翻譯”成群眾想要知道的東西。也只有報道關注了老百姓所”關注”的,才會被社會公眾所肯定和接受。
其次,要改變經濟報道的寫法,克服“見事不見人,重事不重人”的通病。要會用故事的形式報道經濟事件,用形象表達抽象,要關注人、關懷人,也只有關注人的生命和生活,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經濟報道才能生動、形象,才會讓公眾喜聞樂見。要把新聞寫活,把人和事寫進經濟新聞里,需要作者深入地采訪、仔細地觀察和提煉,選取的角度能夠具體到一件件事、一個個人。唯有如此,才能把可讀性相對較弱的經濟新聞寫得生動鮮活,才能受到各個階層讀者的喜愛。
另外,作經濟報道必須多一份理性,切忌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經濟類的報道,不管是哪種報道都應該堅持一個原則——堅定捍衛公眾權益,這是任何報道的基本出發點,也是媒體的使命。現在一些財經類媒體和一部分政經、社經類經濟報道,由于一些其他因素,在報道中自覺地代表著某一些階層和企業引導輿論,這種傾向十分有害。所以我們在作經濟報道時必須有一份社會責任感,敢于監督公共權力的濫用,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這也是具有“平民”視角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