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電視采用電腦顯示使用的高場頻(高刷新率)逐行掃描技術,徹底消除了模擬電視普遍存在的大面積閃爍現象,其畫面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逼真性更趨完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數字電視開辟了電視技術的新領域,目前由于多種數字化電視演播室設備的投入市場以及數字化電視接收機的研制成功,使這一領域再次迅速變化。隨著傳統電視機市場的逐漸飽和,利潤空間迅速縮小,數字電視取代模擬電視已經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數字電視的發展和逐漸普及將為我國面臨困境的消費電子產業帶來復蘇的新曙光。
數字電視銷售高潮的到來,也就是新一輪電視機市場競爭的開始。目前,國內不少數字高清電視機生產廠家和跨國集團公司正為新一輪電視機市場大戰布陣,準備大動干戈。在我國一些消費電子企業紛紛轉向其它行業的時候,一些跨國集團卻進入我國消費電子行業,并已有一些日本公司宣布數字電視降價的先兆,其用意很明顯是利用其優勢搶奪數字電視市場先機,以便與我國消費電子企業在新的電視機市場上決一雌雄。
世界主要國家數字電視發展概況
數字電視的研制和發展已經走過了近50年的歷程。從1956年起,電視的拍攝、錄制、編輯、接收等形成了現在的基本模式。雖然由于彩色電視的研制過程中造成各國的電視制式不同——歐洲和我國是PAL制式,美國和日本采用NTSC制式,前蘇聯采用的是SECAM制式,同步掃描的原理卻是一樣的,因而面臨的問題也是相同的,即由于掃描行數的限制而造成的清晰度不夠理想。PAL制是624線;NTSC制是525線;SECAM制式是625線,而35毫米電影卻相當于2400線,即使是16毫米電影也有1000線以上。
為了提高圖像的分辨率,從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了對高清晰度電視的研究。最早是從日本的NHK開始的,到了80年代初取得了成效,制作了1125線的數字電視機,60場/秒,2∶1隔行掃描標準的高清晰度電視,簡稱HDTV。但不能與現在普遍使用的電視機兼容。日本想通過這種技術壟斷數字電視市場,遭到了歐洲各國和美國等國家的強烈抵制,歐洲和美國的數字電視才開始運行,以求擁有自己的數字電視市場。到了90年代,形成了日本、歐洲和美國三大數字電視制式。日本和歐洲的兩種制式出現比較早,圖像壓縮比較小,采用模擬信號輸出;美國的全數字式方式吸收了日本和歐洲的優點,采用數字編碼和數字通訊技術、傳遞速率高,有效地壓縮了帶寬,適合于窄帶傳輸的地面廣播,且不干擾使用相同的頻道和其他節目,實現了與先行模擬信號電視兼容過渡的根本目的。
數字電視仍在繼續發展,目前,新的數字電視芯片、設備不斷涌現。例如,Micronas公司推出了名為VSP9500的嶄新掃描速率變換器。其中涉及不用跳行方法使電視圖像轉換到100Hz的整塊集成方案。VSP94×2A是新系列引線芯片的第一個,用它可使電視機制造商在一塊同樣的電路板上使用從低成本到高終端的電視機整個產品品種的相同芯片。在芯片上有A/D、D/A轉換器、PAL、NTSC和SECAM用的多標準彩色顯示器、兩個快速掃描信號的YUR/RCB輸入端,接收符合ITU656的組合數字發射信號的接口、水平掃描器、噪聲抑制和包括存儲圖像數據的3Mbit嵌入式存儲器的存儲器控制器。該芯片電壓3.3V或1.8V。
此外,Micronas公司還推出了數字電視用混合制造的單芯片譯碼器MDE9500。該芯片滿足多媒體家用平臺(MHP)標準的要求。MDE9500可使制造商生產組合數字電視(IDTV)。在今后幾年,IDTV取代有相關外部機項盒的傳統模擬電視機。Micronas公司將利用MDE9500,描準新形成的既可處理模擬信號又可處理數字信號的電視機市場。
多媒體家用平臺的目標是創造用于交互電視的開放和標準化程序接口。每個MHP接收機可以重放MHP兼容的應用,如電視購物、游戲和電子節目手冊。
我國是1995年開始投入數字彩電的研制和試運行,距今已有近10年的時間。但由于數字高清電視標準遲遲沒有出臺,節目內容單調,價格高以及其他技術原因,至今仍難以普及。
世界主要國家數字電視市場潛力分析
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電視徹底取代模擬電視已經為時不遠。據報道,美國國家電視網要在2006年普及數字電視,全面停止模擬信號。美國在1998年首次開通衛星高清晰度電視,以推動地面高清晰度電視的發展。1999年7月,美國分布在大中城市的69個電視臺播放數字電視節目,覆蓋了美國50%的人口,四大電視網的120家電視臺于1999年11月1日開始播放數字電視節目,而公共廣播機構在2003年5月1日前完成電視臺建設并開始播放數字電視節目,孕育了10年的“數字電視技術革命”終于到來。
據報道,截止2001年4月17日,美國17家電視臺開展了數字電視廣播,2000年銷售了64.8萬臺數字電視顯示器,總價值14億美元,2001年銷售達到112.5萬臺,銷售額達21億美元,2002~2006年銷售量分別或預計為210萬臺、400萬臺、540萬臺、800萬臺和1050萬臺,2000年約有2000多萬個家庭使用機頂盒。從現在到2006年,美國平均每年將有160億美元的數字電視產品。
1996年歐洲數字電視接收機設備擁有量約為320萬臺,1997年達到620萬臺,普及率為70%。在接收方式上多以機頂盒為主,從各有線網或電視衛星接收。2000年歐洲有1800萬個數字電視用戶,其中英國就有77.4萬個家庭購買了數字電視機。英國實現從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過渡的時間從2006年開始,預計2010年結束。
日本于2001年開播整套衛星高清晰度電視,但地面高清晰度電視要在2003年才會在主要大城市開播。日本1999年數字電視市場為7.4萬臺,預計2000年以后10年間,日本數字電視需求可增至47萬億日元,2001年日本DTV市場規模約43萬臺,到2006年數字電視市場規模約為1760萬臺。日本計劃2010年完成數字電視的普及。
我國全面實現數字電視要經過10~30年時間。國家高清晰度數字電視項目總體組組長張文軍認為:數字電視是大勢所趨,但考慮到我國的情況,數字電視技術是一個實現的過程,淘汰更換模擬電視大約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我國有上千家電視臺,3億2千萬臺模擬電視機,更換這樣龐大數目的發送設備和電視機,需要相當大的預算和投入,這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過渡期。
我國發展數字電視采用了平穩過渡的策略,讓數字電視與模擬電視和平共處,這段時間大約在10~30年之間。這期間,模擬電視也不必更換,但可增加一種機頂盒。機頂盒接收標準清晰度數字電視節目以后,再將信號傳輸給模擬彩電。這段過渡時間對于以前生產的彩電來說,足以使用到它的生命極限。
據悉,我國數字電視發展分四步走:第一階段:2005年直轄市、東部地區地(市)級以上城市;西部地區部分省會城市的有線電視完成向數字電視過渡;
第二階段:到2008年,東部地區縣級以上城市、中部地區地(市)級城市和大部分縣級城市、西部地區部分地(市)級以上城市和少數縣級城市的有線電視基本完成向數字化過渡;
第三階段:2010年,中部地區縣級城市、西部地區大部分縣級以上城市的有線電視基本完成 向數字化過渡;
第四階段:到2015年,西部地區縣級城市的有線電視基本完成向數字化過渡。
目前,由于成本高,數字電視機的價格還很高。數字電視的基礎是雙向電視網絡,而我國有線電視網中雙向網很少。將單線網改成雙向網的成本核算是單向網的5倍。每挖一米電纜要付出3000元的成本。而用戶終端的HDTV接收機售價大約在15000元,目前普及還很困難。
我國的電視機用戶在3億2千萬臺左右,如果每年以10%的數字電視替代模擬電視,就會有上百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按10年的過渡期計算,每年配3000萬臺機頂盒,年營業額為600億人民幣,僅我國市場規模就在1萬億元左右。
但是,由于我國廣大居民收入低,要拿出15000元以上買數字電視機,其經濟負擔不小。再說,中國人沒有交錢看電視的習慣,連每家每月交38元的收視費都很難做到。2003年中國數字電視用戶20多萬到30萬,與預期的近百萬用戶還相差很遠,可見,要在全國普及數字電視,其難度有多大。
盡管目前發展數字電視面臨的問題還很多,技術、經濟上的困難還很大,真正實現數字電視的夢想還不能馬上實現,但達到這個目標已為期不遠了。
我國數字電視出口潛力分析
據分析,目前,世界上有6億人口的數字電視市場。其中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是有潛力的市場。
我國研究開發和生產高清數字電視的廠家有TCL、廈華、創維、海信、海爾、康佳和長虹等大型集團。不僅TCL集團,國內幾家大型彩電廠家也很早就開始打數字電視的主意了。廈華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倡導數字電視并以在業界樹立強者形象為目標。海爾也完成了高、中、低等不同檔次的產品布局。康佳早在1999年1月7日就推出了中國第一臺高清數字電視。
2004年3月30日,TCL召開彩電戰略發布會,會上展示出的二十幾款新產品全部是采用了“數字高清歸一技術”的數字電視。與此同時,創維也透露,將在成都發布全方位的數字電視戰略,內容涵蓋與上下游供應商之間的整合。長虹更表示,實現數字生活夢想的“長虹數字家庭”解決方案已全面形成并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
由此可見,我國主要大型彩電廠家已在醞釀數字彩電的規模化生產,以便迎戰即將到來的數字電視大戰。一旦時機到來,數字電視將成為我國消費電子行業的主要出口產品。國內不少彩電廠家正為數字彩電的大規模出口作準備。問題是看誰最先搶占到出口的先機。從目前的情況看,海信已先走了一步。前不久,海信的1萬臺高清數字電視就已出口到美國。美國迅速發展的數字電視市場已經給中國彩電提供了新的機會,由于2006年美國將停止模擬電視播放,據權威預測,在2004~2006年間,美國數字電視每年增幅將超過30%。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數字電視市場。關鍵是采取什么方式出口到美國,這是我國企業在經歷了反傾銷挫折以后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