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意識是人們對慈善的認識和態度,其核心是助人為樂的利他主義價值觀,精髓在于個人對正義、和諧與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從某種意義上講,全民慈善意識的強弱,決定了慈善事業的興衰。培育與弘揚慈善意識,是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需要人們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更需要人們具有很強的法紀觀念與和衷共濟的慈善意識。
大力宣揚中華民族慈善精神
慈善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舶來品,而是中華文明歷史厚重文化的積淀,中華民族具有扶貧濟困和樂善好施的慈善光榮傳統,慈善精神和慈善行為源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就有樸素的慈善思想和學說,最為著名的是儒家的“民七”、“仁政”、和大同思想:慈善是仁善、惻隱之心的擴展,人之初性本善,人選擇為善是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表現??鬃拥拇笸枷胝J為,社會要和諧,必須要做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不同歷史時期,慈善思想和行為,客觀上都起到了減震器的作用,特別是出現大的自然災害時,慈善的作用就更加明顯。
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又賦予了時代精神,作為連接捐助者和被救助者的橋梁和紐帶,成為黨和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新時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1998年抗洪搶險和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在2005年支援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區的活動中,全國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衷共濟的慈善美德,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史冊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掌握慈善的特性
慈善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平等性、實踐性和合法性等特性。
慈善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以首先為約束的愛心行為,道德是“自律”,需要人們個體的自覺。人們只是根據自身的體會和感悟,去做自己能做而且愿意做的事。
慈善的公益性集中體現在它的無私性和奉獻性。慈善作為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成為人類社會共同的寶貴財富。它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是為和諧和正義,使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愛心行為。
在慈善活動中,捐助者和被救助者是慈善行為的兩個對等的主體,慈善行為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互助互愛、共同進步,不存在施舍恩賜。今天我為人人,明天人人為我,愛也能生愛,善也能引善,從而形成慈善的良性互動。
善心需要付諸行為。慈善必須經過每個人的參與,僅僅侈談慈善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實踐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慈善的內容十分廣泛,方式多種多樣,提供資金或物資幫扶、志愿者服務、為慈善事業發展獻計獻策等等,都是慈善。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能大則大,不能大則小,量力而行,重要的是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作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形成日常生活習慣。
慈善捐贈要規范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捐贈者捐贈的財產是合法的自己可以支配的財產。某石油大學會計在看到溫家寶總理慰問上蔡縣艾滋病孤兒時,深受感動,向這些艾滋病孤兒捐款,她的愛心可嘉,但她捐出的是公款,構成了犯罪。
與國情和省情相適應
目前我國既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又是社會矛盾多發時期。大力發揮慈善組織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也有助于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和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體制改革目標。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抓住機遇先富裕起來,而一部分人因為天災人禍,暫時處于困境。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通過慈善機構開展募捐和社會救助,將社會資源重新組合,實現基于自愿的社會財富第三次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當前,慈善事業面臨著大好的形勢,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把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慈善事業的重要性。黨中央關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正日益深入人心。
河南的慈善事業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日前,省委書記徐光春在《關于省慈善總會及慈善工作的情況匯報》上批示,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可彌補黨委、政府工作之不及,解除百姓疾苦之必需,是愛民、利民的好事、實事,黨委、政府應予以關心、支持。開展慈善工作,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各方自愿的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們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廣泛宣傳,使人們對慈善事業的地位、作用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激發人們的慈善熱情,使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把慈善做大、做強、做好,既對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是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實際的行動。
法律規范和政策引導
為規范慈善行為,激發慈善捐助熱情,使慈善事業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發展軌道,國家相繼頒布實施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以及有關慈善事業的文件、政策、規定等,為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慈善事業的開展。但是,與日益發展的慈善事業相比,我國慈善法制建設相對比較滯后。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要在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慈善事業法》,以法律形式明確慈善組織地位職能以及對慈善的優惠政策激勵措施,指導、規范慈善事業,使慈善事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慈善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實現慈善宣傳的大眾化
慈善事業不僅僅是慈善組織和慈善工作者的事業,更是社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慈善宣傳要大眾化,要區別不同人群,通過多種途徑,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在傳統宣傳方式的基礎上,要有變革、突破、創新和發展。要嘗試通過拍攝公益電影、電視片,創作慈善公益歌曲,發行慈善教育書籍、刊登慈善公益廣告、建設慈善網站、舉行慈善拍賣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人們便于理解、接受并付諸實踐。慈善宣傳不僅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現代化傳播優勢,而且要充分發揮社區、單位的作用,開展辦板報、制作宣傳欄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宣傳活動,為慈善工作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
慈善意識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創造力入專業化手段,更需要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參與。政府要為慈善事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慈善組織要實現專業化運作,建立和完善自律機制和公示制度,嚴格財務管理,增強透明度,提高公信力,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斷激發人們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撒播善因,收獲善果,通過大力培育與弘揚慈善意識,慈善之花必將開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