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10月生于山東桓臺縣。中國美院畢業,2003年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三期中國畫名家研修班,山東省美協會員,山東畫院畫師,淄博市青年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自從陳綬祥先生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第一屆中國畫名家研修班以來,很多有志于學習國畫的畫家都集中到研究院,在先生身邊朝夕請教,問學不已。他們有的是通過同學朋友的推薦,有的則慕名而來。在隨侍先生的數年間,我認識了他們中的不少人。其中,王韶光是比較特殊的一位。早在第二屆名家班中,他的長兄王春江就作為一名優秀的人物畫家在其中進修,于是,受益匪淺的兄長便又把弟弟帶到先生面前。這層因緣恰恰滿足了王韶光多年來尋求名師的愿望。在他后來的學習生活中,在他談學習體會時,多次說起找到老師后那種放心的感覺,學習的信心增強了,學習的目標也明確了。



陳綬祥先生在中國畫教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已無需多說,在遍及海內外的學生中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這不僅僅因為他對學理的深湛把握,更得益于他對人心的深刻理解,他常常能異常準確地判明學生的學習與 人生狀態,因材施教,把學生導入正道。但在整體上,對所有學生的教學都是在研習文化經典的基礎上鋪開的。這一做法實際上也是秉承了中國畫的傳習的一貫方式。對一個中國畫的學習者來說,在入門階段必須經過名家指點,首先要讀書明理,對古今經典深入探求,使生活養育藝術,使藝術融入生活,養成精妙過人的筆墨,不為物象所拘,這樣才能參透文化的共性,然后才能涵養個性,養成各自的文化面目,爾后才能有青出于藍的可能。從古至今,巨然祖述董源,關仝出自荊浩,王叔明師趙文敏,文衡山師沈石田,莫不淵源有自,學成有因。正如荊浩所言:“書畫者,名賢之所學也。”王韶光的學習道路正是這樣展開的,他沉浸于文化經典中,全身心地打造筆墨,積聚精神,以期養成文化的活力,造就自我的文化面目與品格。他曾經談過自己的認識:“在我看來,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如果要學習和領會中國畫的創作,就必須從中國畫的經典入手。一開始就去談什么自我風格,我認為這多少都存在著某種不現實的成分。拿我自己的情況來說,我覺得并沒有更切近的路子可走,只能從古人那里,從經典作品中尋找出路,細細地體會和研究古人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風格,他們是怎樣運用筆墨的,他們又是怎樣在創作中認識他們的古人和自我的。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對中國畫的真正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的領會中逐步地發現自我,才能最終形成自我創作的個性。事實上,每個時代被認可的大師和他們留下來的經典作品,其風格的形成,都是他們對整個文化精神的領會和重新認識,是前人文化修養的個人升華。一直到最后,他作為畫家,一種屬于他自己的筆墨風格和創作個性才能凸顯出來,恰如陳綬祥先生所說的那樣,只有筆筆古人,才能筆筆自己。也就是說,在中國畫的創作道路上,沒有前人的文化,我們就不可能個性化。“



王韶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恭王府的國畫高研班到第三屆國畫名家研修班,他向師長求教,與同學切磋,很快在他周圍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他取得了優秀的學習成績,通過對筆墨的用心研習,他的畫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王韶光出生于山東淄博的一個中醫世家,自幼受家教,為人有條理,與乃兄的敦厚相比,沉穩中更多了幾分靈氣,這對他的學習也不無助益。在對山水畫文化品格的追求上,他無疑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從元四家入手,體味黃公望的古淡,吳鎮的沉郁,倪瓚的松靈,注意其中蘊涵的豐富的文化意味,細心把握筆墨樣式形成的淵源,通過長時間的筆墨實踐,他逐漸打造出剛柔相濟的用筆,以文人的眼光經營山水丘壑,布置煙云樹木,營造可以會心的人文山水畫面。所謂心中有師,則筆頭有準。師久能化,則面目可成。他已經踏上了學習古人道路,正朝著理想的目標進發。在當今的文化環境中,王韶光無疑有著優越的地方優勢,淄博自古富庶,人文發達,多出人士。衷心地預祝他早日進入理想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