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將近,一個困擾著中國百萬個家庭的苦惱又將凸現在廣大家長面前。據統計,我國大約有400萬青少年沉迷網絡不能自拔,上網成癮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揮之不去,欲斬還亂。
本期刊發的3篇青少年犯罪的文章,無不因網絡而起——來自于江蘇南通市的女大學生吳麗,上學期間通過網上聊天結識了“色狼”劉滔,被其騙財騙色,始亂終棄;湖南邵東縣17歲的李貴酷愛“傳奇”游戲,為了達到長期泡網吧的目的,他竟然伙同網友導演了綁架案,勒索自己的父母,結果弄巧成拙,命喪黃泉;長春某高校計算機系的學生干部周銳,沉迷于色情網站,與網友濫交得了性病,沒錢治病的他墮落為校園飛賊……據民盟北京市委開展的一項青少年上網狀況調查顯示,70%的網民沉湎于網絡聊天,28%熱衷于網絡游戲,40%的青少年曾光顧色情網站。
為了戒除孩子網癮,家長們費盡苦心,帶著孩子四處去看心理醫生,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但效果均并不明顯,許多家長已感萬念俱灰。目前治療網癮的方法大概有封閉訓練法、談話引導法、心理治療法、藥物治療法和催眠法等等。到底誰能斬除孩子心中的網絡心魔呢?
2005年3月26日下午,記者見到了巡講至北京的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陶宏開。他因成功地勸說幾個網絡成癮的孩子回頭,在全國名氣很大。曾在合肥、南京、杭州、銀川、成都等地,開展宣傳講座。在講座現場,記者看到,連會場的過道里都站滿了慕名而來的學生家長,有些人甚至是是從山西、河北等地趕來的。
因為坐在第一排,一位來自武漢的少年和他的父母,被陶教授請上了講臺。陶教授拉起了少年的手,促膝坐下,開始了他所擅長的談話式單獨輔導。談話進行了2個小時,最后孩子的結論卻是:“我最擔心的是父母如果下崗,我就玩不了游戲了。”這次勸導似乎沒有獲得成功。
講座結束后,記者問陶宏開教授為什么這次勸導失敗了。他說:“我對失敗有自己的理解,第一次談話他沒有轉變,我會找他談第二次第三次。只有我放棄不談了,才是失敗。教育孩子的過程,有時會很長的。有一次我和一個來自鄭州的大學生從早晨10點聊到晚上9點,一次就談了11個小時。輔導需要有耐心,把孩子希望向上的內因充分調動起來,最后就會水到渠成。”
陶宏開教授分析說,網癮是教育中的一個問題,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眾多的“因”所表現出來的“果”。說到戒除網癮的方法,陶教授介紹說,首先,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現在有些文章經常把上網成癮說成“網絡成癮綜合征”。我認為絕大多數孩子不是什么病,而是一種比較強烈的習慣。帶孩子到醫院去,孩子首先感覺自己是病人,就會排斥、反感,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第二,家長在教育中要重新認識親子關系。美國有句俗語說:“孩子是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的,但他不是為了父母來的。”父母不應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有物,而應平等對待。第三,要改變對孩子的期望值。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還是普通人占大多數。如果家長不顧客觀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結果只能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第四,改變家庭的人文環境。美國教育學家薩利曾說,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就學會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贊揚中,他就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好中,他就學會怎樣去尋找愛……第五,改變教育方法和對孩子的態度。不要只顧自己情緒的宣泄,不是嘮叨就是打罵孩子,不顧孩子的感受。家長總認為,我生了你就得管你,這是孩子最厭惡的一點。第六,與孩子共同成長。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如果家長的知識不能與時俱進,就會落后于孩子,與孩子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陶教授最后說,不是有網癮的孩子都會犯罪,但在少年犯里,大多都沾有網癮。我的這些方法是綜合的素質教育。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戒除網癮,還可以幫他摒棄生活里其他的不良習慣。
陶教授的個案勸導少則一次幾個小時,多則三四次。這種方式,對于數百萬計的網癮沾染者來說,顯得過于微不足道了。據記者了解,目前社會上,有不少機構都在著力展開戒網癮工程。據了解,先后有共青團中央、中央綜治辦等單位聯合啟動的“青春自護遠離網癮行動”、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單位開辦的依賴戒除“虹”計劃訓練營,以及北京市少工委、北京市大學生服務中心等單位主辦的“網絡行為優化工程”系列講座等等。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許多孩子走出網吧,遠離歧途。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的公益事業只能起到推動的作用,大多數孩子的轉變最終要靠每一位普通的家長和老師的重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