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大多把重點放在四、六級英語過級考試上。重視語言知識和答題技巧的傳授,輕視人文價值、文化底蘊的挖掘,及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教學材料始終如一是內容固定的課本,忽視學生心理、情感、興趣的需求,突出教師中心地位,教師的講解是知識傳授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結果,他們付出大量勞動,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緩慢。近來,隨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功利主義的淡化,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成為外語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掌握一門語言實質上是掌握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而不僅僅是掌握其詞語的意思和句式的用法。語言是一個民族歷史和智慧的積累,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語言與文化“水乳交融”。語法學家刑福義說:“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二者恰似“連體雙胎”,互為依存,互相制約。因此,為了尋求變應試教育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途徑,我們經過長期的思考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突出人文教學,強調重視學生心理需求,教學內容體現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思路,希望引起有關人士的共鳴和關注。
一、導入文化教學、強調人文教學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導入文化教學,使學生開擴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強調涵蓋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和精神品格的人文教學。在教學中滲透并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一直處在付出高,收效低的不良狀態。原因很多,其中主要一點是:英語教學喪失了人文價值和人文底蘊,過分地重視英語過級考試。過細的詞匯、語法、答題技巧的講解,使充滿人性之美、妙趣橫生的英語淪為枯燥無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成為一項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應試訓練。殊不知,英語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學生一些詞語的含義和句式的用法,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者的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左右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人的精神生活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符號系統,當它作用于人與人的關系的時候,它是表達相互反應的中介;當它作用于人和客觀世界的時候,它是認識事物的工具;當它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許國璋)。一套優秀的英語教材是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西方民族文化,獲取各種信息,而且還可以升華人的精神品味,陶冶人的審美情趣。如果看不到它的人文含量,不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蘊,不能有效的利用教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啟發他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聯系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思考和討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其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那么,英語教材的功能和價值就至少丟棄了一半。
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修訂版)精讀為例,該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閃爍著語言精美至純光芒、迸發著思想性、藝術性結合火花的文章。從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角度看,它給人們的啟示主要包括:淡泊名利、不尚虛名、踏踏實實做事、平平淡淡做人(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Book Two);“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欣賞和贊揚他人是人類的一種美德(Profits of Praise, Book Two);“敢于嘗試,挑戰自我,征服自然”(Sailing Round the World,Book One);“人人獻愛心,人間勝天堂”(The woman WhoWould Not Tell,Book Three);“人類所引以自豪的種種進步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長此以往,人類必將自我毀滅”(Is There Life onEarth,Book Two)……
二、重視學生心理需求、
內容反映時代特征
20世紀的大學生有知識、有智慧,思想活躍、想像力豐富,他們絕不是被動的、安于現狀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情感和興趣的需求。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為了打好語言基礎,培養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教學內容不但要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還應體現時代特征。
然而,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某些課文內容陳舊,脫離現實社會生活,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及其心理需求。結果,極易使英語教學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甚至上課無精打采,呵欠連天,或干脆進入夢鄉。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要求是教育成功的基礎。科德(Cordor)曾經說過:“不能使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習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T.S.Bruner)也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有興趣,有要求,英語教學的成功就有了保障。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按照學生的心理、社會現實要求對教學材料創造的靈活使用,按需調整,要教現實的語言,活的語言。選擇更貼近社會生活,反映時代精神的教學材料。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語言技能訓練融會于社會文化背景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培養其實踐應用能力。例如:
當學習涉及到西方節日的課文內容時,可以給學生提供或鼓勵學生自行查找有關該節日的由來,以及西方人如何慶祝這一節日的材料,并在課堂提問中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創作短劇,并請學生分別扮演劇中人物;為學生及時提供當前熱門話題的英語學習信息材料,如:布什宣布就任美國第44屆總統演講(President G.W.Bush Sworn-In to Second Term,2005-01-20);美國國務卿賴斯在中國大飯店記者會上的講話(Renarks To The Press by 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2005-3-21);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Wen Addresses Press Conference,2005-3-15)等。并要求學生利用課前三分鐘English Report的時間,輪流為同學流利地用英語,有感情、帶表情、加手勢,進行情境模仿表演,并配有同學伴演的同聲傳譯的翻譯。另外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啟發他們聯系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思考和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還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像、電影、網絡及多媒體課件等。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突出人文教學,關注學生的需求,對教材內容適當地取舍和補充,不僅能激發學生學英語的熱情和興趣、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開拓視野,借鑒和吸收西方的文化精華,同時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