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持續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人才需求標準多以發達地區供需來作為風向標,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歷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全面,就業已進入買方市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長短線專業就業差距一時難以平衡,學生求職時間和求職成本增加,社會整體薪酬水平下降,院校之間就業差距在不斷拉大。
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就業市場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就業市場尚未規范,機制尚不健全,與之配套的政策法規和措施尚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公開,擇優錄用的就業新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均設立了就業指導機構,積極促進畢業生的就業。但是,工作中也有一些欠缺和漏洞。首先,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就業信息的搜集發布和組織供需洽談活動,而對學生的就業心理缺乏深入的研究來解決畢業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其次,有的院校即使設立了就業指導機構,卻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人員和心理咨詢人員,兼職人員又是缺乏時間和專業能力,從而使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由于上述諸多因素在不斷影響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對畢業生的擇業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造成了一些大學生心理挫折現象。
一、在大學生求職受挫后
出現的心理障礙及其成因
(一)情感障礙
1.焦慮障礙。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時,易產生不安情緒,表現在對自己將來生活事業前途的擔憂、恐慌及某些不當心理反應。一些未確定職業或未找到理想工作的畢業生往往會郁郁寡歡、悶悶不樂,特別是一些來自偏遠落后地區的大學生,和一些性格內向或成績不佳的學生,表現得更為焦慮。這種低落情緒往往渲染到學習生活中,使人精神負擔過重、心神不寧、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自卑怯懦。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怯懦,有一種“丑媳婦怕見公婆”的心理。有的在與用人單位見面時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精心準備的“臺詞”情急之下忘得干干凈凈。面試受挫后,常常表現出自卑和怯懦心理。研究認為,自卑和怯懦都是自我評價過低的一種現象,如果處理不好,這種情緒障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后續擇業行為,甚至影響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3.孤傲。一些大學生由于自我意識過于膨脹,很難把自我理想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對自我評價過高,就業過程中陷入自我浪漫意象之中: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單位、最好的待遇。但求職過程中很難隨其所愿,因此常常碰壁。這樣就降低了其自我認知水平,于是他們在重新審視自身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覺得自己無能,于社會無用。
4.憤世嫉俗。由于就業過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現象,少數用人單位錄用畢業生時講人情、講關系現象使得有的學生產生歸因偏差,把求職失敗歸為無權無勢、生不逢時,從而產生一種憤世嫉俗心理,認為世上一切都不公平。
(二)行為障礙
1.消極等待。有些畢業生本身就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信心和勇氣不足,不能積極地參與就業市場競爭,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推銷自我,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贏得競爭。特別是他們一旦求職受挫,就更喪失了擇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寄希望于學校,寄希望于家庭,等靠思想和依賴心理嚴重,使自己在就業中處于劣勢。
2.攻擊行為。一些求職受挫的學生,由于心情憂郁焦慮,心中常有無名之火,這種無名之火常常會遷移于各種情景中而發泄出來。少數畢業生動輒就與人爭吵,甚至打斗,還有些畢業生把無名之火發泄到學校公共財物上,在課桌上刻寫不文明的詞語發泄不滿,甚至損毀桌椅門窗等。有些人更走向極端,由于歸因偏差而遷怒于社會不公現象,出現報復行為,導致刑事案件發生。
3.自我貶損。畢業求職受挫的學生,除了部分出現攻擊行為外,還有些學生走向另一端,出現自我貶損現象。他們受損后往往過分自責,懊悔不已,恨自己無能,并開始封閉自己。有的甚至對前途充滿恐懼和絕望,走向自殺。近年來的畢業生自殺增多的現象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三)成因分析
1.就業目標設置不當,期望值過高。就業對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來說都是平生第一次。青年人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期望找到一從份條件優越、待遇好、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有些畢業生由于就業目標設置過高,使得這種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在求職過程中心理準備不足而導致就業時心理受挫。
2.對自我人生價值的浮躁理解。當代大學生注重強調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由于他們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大人的百般呵護,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他們一方面渴望干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吃苦,害怕困難,希望找到一條既平坦又能成功的道路。這種對人生價值的浮躁理解導致現實當中心理受挫。
3.自我意識和自我把握能力的矛盾。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都很強,強調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但是一些學生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把握機會。很多人自我評價過高,而另一部分人則自我評價過低,對自己不正確定位,產生擇業偏差。
二、畢業生挫折心理的調適方法
(一)認識心理輔導
認識心理輔導是指從學生的認知入手,糾正認知偏差。讓學生了解有關職業與人才的基本知識,認識職業道德、職業現象、形成職業觀念,幫助其建立合理的人才觀念與擇業觀念。
1.就業形勢分析。各高校應盡快建立起區域乃至全國性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提供就業咨詢服務。做到信息資源共享,為畢業生的流向和人才的宏觀調控提供準確的數據分析,使畢業生及時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供需情況和人才流向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求職方向。
2.擇業觀念轉變。學校應幫助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大學生要為社會建功立業,實現自身價值,必須有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精神和從基層做起的心理準備。因此,學校在擇業觀念方面,要引導大學生順應新時期的社會要求,樹立積極的擇業觀念以及接受終身學習觀念。
3.自我意識輔導。大學生能正確估價自身的興趣、能力、態度及其他相關因素,了解成功的條件是正確選擇職業的前提。因此,就業輔導工作應幫助大學生正確評價自我,了解自我性格、興趣能力和生理心理素質等;指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健康心理,實理自己就業理想目標。
(二)心理問題干預
1.引導注意轉移。輔導學生在受挫后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中去,減少學生求職失敗的自我負強化機會,避免學生一直陷于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
2.給予積極暗示。給予積極自我暗示,避免消極的斷言。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潛意識中往往尋找極端形式借口自我開脫。這種極端借口就是消極的斷言,如“再也沒臉見人”、“我真沒用”。消極的斷言表達出消極的情緒,預示消極的未來,從而人為地創設出更重挫折情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在輔導過程中,要盡量降低或消除學生消極的斷言,對學生情緒給以客觀評價,使情感具體化,就事論事,給予積極鼓勵性暗示。例如“你還不錯,竟然沒哭”,“你這次情感反應比以前要好多了”等。指導學生將消極心情冷靜處理,降低挫折帶來的壓力。
3.鼓勵情緒宣泄。指導學生學會積極的情緒定向應付策略。當挫折情緒已經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而一時難以克服困難化解壓力時,可以主動地把心理壓力轉化為適度的情緒反應,并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如求職碰壁時,可以通過自我言語的“自嘲”方式宣泄出來,或者通過書信等方式進行自我傾訴;鼓勵學生把心煩惱向輔導老師傾訴,并給予保密和安慰,或者引導學生把不快的情緒發泄到有益的活動上來,如唱歌或參加體育運動等。
4.培養風險意識。對大學生就業受挫心理輔導,要立足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培養大學生求職風險意識,提高大學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首先,教育畢業生加強對事物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正確看待就業挫折。其次,鍛煉學生意志,通過實踐活動,經歷成功與失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轉化心理品質。再次,輔導學生自我教育。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使心靈得到感性的熏陶和理性的升華,以堅強的風險意識和頑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迎接求職困難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