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高等教育擴大招生政策出臺后,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從1998年643萬增加到2004年2000余萬,6年間增長了兩倍多,毛入學率已達19%,成為世界上大學生數最多的國家;預計到2010年,在校生要達2800萬左右,毛入學率達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趨勢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政策也相應地取消了“包分配”,以“雙向選擇”取而代之,但是大學生就業體制等沒有隨之改變,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一、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問題
1.就業觀和就業機制的矛盾
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建立了“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并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但是很多家長和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后,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畢業生不能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擇業,不能根據實際進行就業目標的調整,不能認同自主創業和多種形式靈活的就業。從近幾年國家公務員和行政事業單位招考,大學畢業生報名的人數以及招考崗位與報名人數的比例可以看出機關事業單位和公辦學校依然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目標。此外,畢業生在擇業時還存在以下心理:追求輕松高薪的工作崗位,做白領,當干部,于是艱苦的工作不愿做,簡單的工作瞧不起,錯失了良好的就業機會;有不少畢業生不敢面對就業中的風險,追求保險就業;還有些人過于看重畢業后的就業,認為一次就業定終生,只想到國企不愿意到私營與鄉鎮企業去就業。總的來說,高校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還是對單位的地域范圍、工資要求較高,要求安穩舒適,對于到離家遠的郊區和外省市就業有顧慮,對月薪千元的崗位一般不考慮。大學生就業還是沒有考慮到個人在崗位上能創造多大的價值,沒有考慮到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崗位畢竟有限。高校大學生應該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以適應新的就業機制。
2.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畢業生占人口比例還偏低,總體不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高校招生前沒有通過市場調查來確定招生數與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所培養的人才多以理論型、學術型為主,而市場需要的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許多深層次問題,如學科結構和培養模式不盡合理等。
3.高校就業指導不力、學生就業能力不足
高校的就業信息系統與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就業指導形式單一,缺少專業的指導教師,就業指導僅停留在信息服務上,如舉辦各種招聘會等;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能力差;當前社會和企業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在逐步地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如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素質等未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職位期望,所以他們很難順利渡過“試用期”,造成了“就了業,就失業”或者“短暫就業,再次失業”的現象。
二、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對策
1.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從人才市場的情況看,大學生進入市場的盲目性很大。高等學校必須切實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內容既要包括擇業過程的指導,也要包括就業初期的指導,還要盡量幫助大學生規劃今后整個職業生涯,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根據自己的特長、能力,實事求是地選擇職業;同時,高等學校應從畢業生就業的“管理員”、“信息員”變成“服務員”、“推銷員”,主動為學生開拓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大學生就業機會。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具有就業意識的思維能力、踏實肯干的工作能力、主動適應就業形勢的競爭能力、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彼此協作的團隊合作能力、善于發現問題并創造機遇的創新能力、收集和處理就業信息的信息處理能力、具有擇業方法和擇業技巧的自主擇業能力、具有面試技巧的應聘能力等。
此外,還要引導畢業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
2.改革教育體制,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
高等學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否被社會所接納,應該作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一個主要標志。讓高等學校進入市場,促使高等學校根據市場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培養人才,特別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來培養人才。既要考慮當前的社會需要,也要考慮國家長遠發展的人才需求。另外高校要增強“產品”的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突出專業特色,形成品牌專業。要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 ,不合格的“產品” 絕不向社會輸送即“寬進嚴出”原則,以免影響學校的聲譽,影響學校未來的市場。近期媒體報道上海大學將71名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在幾個學期內沒有修完規定學分數量而被退學。
學校應該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新專業格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在專業教育中,要加強綜合性教育,拓寬基礎學科范圍,淡化專業方向,不斷研究和追蹤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新進展,提供給學生最必要、最先進、最有效的基礎課程,增加課程的彈性;要體現不同學科交叉、滲透、融合而推動專業發展的時代特征,解決專業課程過于講求學科自身結構的問題。要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相關知識等的傳授,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教育,增加就業課程。
3.加快就業市場培育,疏通就業渠道
學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培育和建設,是做好學校就業工作的基礎和核心。建立更加廣泛、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基地是保證畢業生就業市場長盛不衰的關鍵。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就應積極培育畢業生就業兩級市場。一方面促進以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一級就業市場的建立,加強學校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另一方面要成立并規范全國聯網的二級市場,建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的資源信息庫以供用人單位選擇。特別是沿海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的高校要樹立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做到“產學研”一體化,為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以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等形式加強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力度。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色,在人才供需對路、業務合作對口、合作空間廣闊的前提下,選擇那些效益較好、規模較大、社會知名度較高或者發展較快、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事業單位作為就業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的重點對象,主動與之聯系和溝通,努力尋找雙方合作的共同點和結合點。也令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更進一步的了解,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縮短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