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過程中,聽力教學有其不容忽視的地位。從文字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是先有聽說,后有讀寫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學生聽力訓練的時間并不少,但進步卻不快。語音、語法、詞匯經常被認為是影響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實際上遠不止這些。因為語言不是孤立的聲音、詞匯和句子,而是一個以表達意義為目的的有機系統,說話人最終目的在于“確定話語的表達主題”。然而,主題并不直接體現于話語的表層結構,因而在理解句義時不僅要有語言本身的知識,同時還要運用客觀世界的知識,其中包括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差異。筆者就影響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因素進行闡述,以期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專業聽力教學質量。
一、語言知識對聽力的影響
當原始信息輸入時,聽力理解的第一步便是根據語音、詞匯、句法識別選擇聲音信號,以便進行短期記憶和預測補充聯想(見下圖)。語音方面,英語口語中經常出現的連讀、失音、弱音、語調起伏、語氣變化等現象,無法從課本學習中體會,這是令學生感到頭疼的問題。

各種語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響彼此支持的。為科學、準確地識別聽力理解的影響因素,筆者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統計方法對本科生的聽力理解差異進行深入研究。測試對象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二年級的101名學生。測試內容:英語專業四級詞匯、語法以及聽力考試。結果顯示聽力理解差異與詞匯的差異有顯著相關性,與語法關系不明顯。

皮爾遜積差相關統計分析顯示,詞匯成績與聽力成績顯著相關,相關系數為.673,顯著意義達到p<.01。說明詞匯量在英語聽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聽力理解的基礎。詞匯量不過關,聽力過程中碰到的“攔路虎”太多,必定影響意思的理解。不容否認,聽力是一個人英語知識的全面體現,而所有英語知識的基礎便是詞匯。聽力理解中的對話、語段、語篇都是由句子組成,而句子的基本單位正是詞和詞組。在聽的過程中,能模仿出聽到的發音,但如果不掌握一定詞匯量,便無法把它與其所代表的符號——詞聯系起來,也就無法得知符號所代表的事物意義。可見,從理論上講,詞匯量的大小在一個側面已決定聽力理解的程度。分析同時顯示語法成績與聽力成績相關系數為.204,不呈顯著意義(p>.05),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聽力與語法的關系不像詞匯那樣密切,可能與聽力材料大多是口語化的內容,而語法測試大多與書面知識有關。
從以上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語言知識是聽力理解的基礎和關鍵,必須掌握,否則談不上提高和強化語言的聽力。教師必須人為地給學生創造一個目的語環境,學生則特別要重視語音知識——“模仿”和“大聲朗讀”不失為兩種初學者采用的好方法。
二、文化背景知識對聽力的影響
大家或許有這樣的體會:當聽到一些自己熟悉的材料時,不管是新聞、報告、演講還是有關科技、藝術等方面的信息,一般都能夠很容易地辨別并理解,即使材料中有些生詞,也能夠根據上下文猜測出它們的意思。但遇到一些我們不熟悉的材料或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關系密切的材料時,聽起來就感到難懂得多。
例如,在聽力理解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 這里November 是指將在十一月舉行的總統選舉。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背景,那么就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又如聽到:Nixon's Odyssey to China, 其中Odyssey 原為希臘詩人荷馬的一部英雄史詩,描寫Odysseus 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的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這里用來喻指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一段漫長過程,不能不說意味深長。為此皮亞杰(Piaget)提出了認知理論,他認為語言能力的習得過程又是向周圍環境學習并與之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有四種機制起作用,其主要機制是“認識結構”或“圖式”理論,它是人們向環境學習的結果,這一理論表明了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圖式”(schema)一詞用于描繪外界知識是如何在人的記憶中被組織起來并在理解語篇過程中起作用,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記憶中有一個囊括個人全部知識儲存庫,當遇到新情況的時候,它就會從中挑選出有關信息并用以確定新情況的意義。例如,每個人記憶圖式中都有關于飯店的知識:桌、椅、飯菜、服務員,以及吃飯付款等等。當一聽到有關談論我們會自然地利用這些知識去確定和預料將要聽到的話語意義。如果人的記憶圖式中沒有這些知識,那么在理解過程中就會遇到困難。如當同一個對中國文化孤陋寡聞的美國人說“kotow”時,他肯定不會理解其義。同樣,當一個美國人對一個即使對美國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中國人說“ripoff”或“sucker”時,他也很可能聽不懂。再如,中國人聽到“hurricane”也許不太明白,但聽到“typhoon”則會立即領會。
以上足以說明,文化背景知識對聽力確有很大影響。由此對所聽內容的文化背景越是生疏,在理解上難度就越大,為論證這一點,筆者在三組實驗對象中進行了調查。
1.調查對象及內容。第一組實驗對象是30名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二年級本科學生。給他們兩部分材料,一部分是與中國文化背景有關的材料,如“孔子”,“龍”,一段關于中國某知名女影星的故事;另一部分是與中國文化背景相差較大的材料,如“俄羅斯總統選舉”“美國民主黨”“教會”。聽過之后要求受試者復述大體內容。
第二組是黑龍江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的30名學生。他們聽的是程度較難并更多地涉及美國文化的材料,如“美國教育”“感恩節”“乘飛機旅行”聽后要求回答多種選擇式提問。
第三組是哈爾濱師范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的30名學生。調查包括兩部分:一是聽10個成語,然后解釋其書面及實際應用的意義;二是聽寫美國攻打阿富汗和“9·11”美國受攻擊的新聞。
2.調查結果。第一組受試者復述時,對第一部分內容均能正確敘述出50%至80%;關于女影星一段盡管其中有些生詞,但仍能敘述出主要內容,而對另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和復述情況則不同。關于民主黨一段只有40%的人能敘述出近50%的內容,其他兩段則更差。復述出的常是不完整的句子,甚至是單個的詞。
第二組在回答問題時,同樣對熟悉的內容答得好。大部分人能對“孩子什么年齡入學”、“感恩節晚餐后孩子們為什么不愿離開父母”這樣的問題作出正確回答。但對現在感恩節習慣上不做的事和美國現行教育制度基礎這類問題僅有三個同學回答正確。
第三組在聽、辨詞句上都沒什么問題,幾乎可以把10個成語都正確地記錄下來,但在解釋其書面和應用意義時,只有10人能解釋出5個以上的成語。而對兩個新聞基本都能回答。其原因就在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先期介紹和了解。以下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1) He is such a chicken.(膽小如鼠)
(2) Skeleton in his closet(家丑不可外揚)
許多同學在聽這兩個例子時不能解釋其內涵。中國人說“膽小如鼠”,但在外國人心目中雞才是最膽小的。類似的文化障礙還有很多。
3.結論。綜上所述,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差異也直接影響了聽力理解水平。許多研究者得出結論:聽力理解的過程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信息解碼過程,而是一種解碼過程與意義再構建過程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聽者的積極參與作用是主要的,聽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語用學知識與其語言知識同樣重要。如果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必定影響對話語深層次的理解。
最后應該強調的是心理因素對聽力活動所起的作用。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常出現聽覺障礙、疲勞、精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差等情況,記憶力差對聽力理解影響最突出。在聽力訓練中要把握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和容量,適當控制聽音時間與習題的數量,否則超出短時記憶容量的范圍將會欲速則不達。
總之,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廣泛的對外交流使聽這一技能在外語運用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無論是日常生活交流,還是學術報告、貿易洽談,聽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搞好外語聽力教學日益成為廣大外語教師關注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