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化環境及教師角色的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教育與學習。信息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大大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教材的形式,促進教育模式、方法及觀念的變革。其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化環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學習化環境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學習環境上不是只專注于目標知識的呈現和傳遞,而是致力于反映學習者對信息的理解和主動建構過程。通過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具有更多的主動和自由的環境,使學習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文字材料、書籍、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盤和Internet的資源),綜合各學科的知識,與同伴相互協作,或者在教師和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下,完成意義建構。
學習化環境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手段,并具有“真實世界”的特征和能力要求,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因此,在強調素質教育和學會學習的今天,構建學習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這里討論三類學習化環境及其對教師角色的影響,這三類學習化環境與現代科技發展相關,而且三者聯系緊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可融合在一起。
1.基于媒體的學習化環境
基于媒體的學習化環境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強調了媒體的功能,即不是用于傳遞預先設定的教學內容,而是用于支持更為豐富的情境,提供更多的學習工具,以鼓勵學生的探索和發現,實現更具個人意義的學習。
在這一環境中,學生的探索空間增大,教學策略更加靈活多變,教師作為信息源的角色減弱,而更多地是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要學會如何用媒體來傳遞教學材料,如何使用課件來輔助課堂教學,更關鍵是如何將媒體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情景。例如,運用Internet 和數據庫軟件Access收集數據,再用數學工具軟件Math lab進行統計分析,然后用Word 制作電子簡報,用PowerPoint向其他學生做演示。因此,將媒體集成到教學中,運用多種媒體創設學習化的環境,是對教師新的挑戰。
2.各學科綜合的學習化環境
現代科技發展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這種趨勢促進了學校教學目標的改變,要求學校設置綜合課程,使學生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并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綜合的學習化環境正是體現了這一要求。
綜合的學習化環境主要有三個特征:
注重體驗。將學科學習內容融入到生活體驗中,通過接觸實際現象,獲得意識和經驗,這些獲得的經驗也能為今后學習提供有意義建構的基礎。
注重跨學科的關聯。綜合化是和課程的整體結構相聯系,它所關心的核心是各個知識領域和知識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問題。目前主要采取交叉模式(課程間知識技能重疊交叉部分來進行關聯,如數學和自然科學中數據的搜集、分析和制圖是相通的)和問題模式(選擇一個較有學術價值、有爭議的問題或重大社會問題,如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種族歧視問題等)來展開教學。
注重方法性的知識。信息時代里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綜合化的學習環境更重視方法性知識,立足于社會中復雜而綜合的現實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并掌握各種信息處理方法。
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使綜合的學習化環境構造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實際教學中,綜合化的學習環境往往用計算機作為處理和分析信息的工具;以網絡作為資源環境和交流協作的媒介;以問題為中心,與研究和探索結合起來,發展學生應用實際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家庭化的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也影響著學習者的成長環境——家庭,促進了家庭教育和學習化家庭的發展。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在家庭中的普及,通過媒體的學習經常發生在家庭里,通訊工具的發展為家庭與學校增加了交流的機會;現在的家庭規模變小,現一代家長比上一代具有更多的時間與小孩一起活動;現一代家長的文化基礎比上一代好,為小孩與家長進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由于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子女有可能比家長更早、更快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方法,家長在引導小孩的同時,家長自己往往也受到教育,例如學會電腦操作的往往先是小孩。因此,“學習型家庭” 正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當今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家庭化的學習環境正是“學習型家庭”的體現。
家庭化的學習環境主要特征有:
注重家長和子女共同學習。廣播、電視、計算機或到博物館、展覽館等地的參觀,有助于提供共有的學習內容和活動環境。
注重生活化的學習。家庭中存在大量的學習機會,家長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幫助孩子將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觀察、可操作、可實踐的經驗,對孩子動手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加強學習與家庭生活的結合,并不是要使學習脫離學術軌道,而是給已經學術化的課程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充分重視家庭化的學習環境,也有利于整個家庭的學習,有利于家長學習新技術和接受新觀念,這無疑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是一種全民教育,是朝向終身教育的全面實施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家庭化的學習環境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掌握與家長交流的能力,為家長提供咨詢和促進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促進家庭與學校的協同教育。主要包括:教師應促進家長成為學生學習的情感支持伙伴;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將學科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實踐的經驗;促進家長與子女的交流和活動,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增加家庭內的教育機會,構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如,布置家長與學生可一起完成的作業。
從上面三類學習化環境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教師的任務和角色的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指導者”。未來教師的概念可被描述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習資源管理者、導師等。教師的工作需要更多的運用新技術的技能、人際交流和團隊合作技能、規劃和組織能力及研究能力等。因此通過相應的培訓能使教師更好地擔當起他們新的角色。
二、師資培訓的新任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教會學生學習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呼聲日益高漲,學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沉浸在各類學習化環境中。那么學習化環境的趨勢對我們的師資培訓有什么新的要求呢?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化環境中,教師要具備三個主要技能:使用媒體來構造學習化環境技能;學科知識綜合技能;促成學習和實際生活結合的技能。因此,在師資培訓中,除常規教學技能培訓外,必須添加上述技能培訓的內容,以促成教師角色的轉變。
計算機和網絡提供了學習工具和資源,為學科的綜合,教師、學生、家長的聯系成為可能,計算機和網絡是學習化環境的核心。因此,師資培訓中最重要的是要讓教師對信息技術有直接的接觸,培訓過程本身要集成信息技術,使教師熟悉和體驗計算機化的學習環境,以便教師從直接經驗中發現這種學習環境的特點,看到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化環境的途徑和方式,豐富對學習化環境的認識,從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作為強有力的工具。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資培訓主要不是硬件軟件的操作,而是如何將技術集成到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學習化環境中教師的任務不是去開發課件,而是如何把信息技術當成一種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事實上,一些通用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多媒體、網絡等也很容易“整合”到學科課程中,不一定需要專門的教學軟件。例如, Word可以用到英語寫作課中或作為排版軟件用于制作電子簡報,用Excel教數學等。在培訓中,可使用大量范例,讓學科教師得到啟發,發現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結合點。
2.信息獲取技能的培訓也應是師資培訓的重點。在學習化環境中,不強調知識的傳遞,而是更多的強調信息的敏感、分析和評價的活動。因此,培訓內容也不僅僅是搜索工具和搜索引擎的使用,還應包括信息內容的再提煉和組合,從而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信息的分類、分析和判斷等。另外,數據庫的應用培訓是網絡時代教師的重要技能,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網上資源搜索機制,也有利于展開探究式教學,調查數據的存儲、分析、決策、可視化及學生電子作品的發布都離不開數據庫。
3.使用Internet等通訊媒體進行交流是師資培訓的另一個重點。教師應學會使用同步和異步通訊方式與家長、學生交流。因此,師資培訓本身也應多采用各種Internet等通訊工具,如使用E-mail發布案例,使用聊天室進行教學經驗交流和問題討論。
4.教師要體會技術在學習化環境中的集成,自己的工作也應集成技術,才能體會技術的價值和應用的前景。因此,培訓教師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工具來辦公,如使用模板和Internet資源來備課,不僅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而且也是教師在學習化環境中一個預演。具體的培訓方法可以觀摩通用工具在教學辦公中的應用和企業的自動化辦公模式。
5.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支持認知過程,激發探索興趣,教師必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理解學生的具體觀點和意見。在培訓中可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6.由于學習化環境中教育目標從知識的理解轉到問題解決的培養,關注學生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觀察、應用和理解。在培訓中應強調跨學科的問題研究。具體方法可利用案例教學或采用專題的形式進行,教師以“研究者”身份出現,讓受訓教師觀察工作情景,參與具體操作,并結合資料查閱、討論來理解綜合化的學習環境。
7.培訓教師咨詢技能和與家長交流的能力,目的不是指導家長對子女的撫養,而是提高家長的教育功能。受訓教師應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學習學科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觀察、操作、實踐的范例;以及設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家長與學生一起完成的作業,如辦電子簡報。具體可采用角色扮演和場景模擬等來體驗教師、學生、家長關系,使用范例來啟發學科內容與生活情景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