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道德教育是當前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然而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受道德教育內容的制約的。由于歷史與文化條件的不同,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的道德教育的內容不盡相同,道德教育的形式千差萬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德教育形式多樣,道德教育特別是學校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投入多,效果差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扭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教育內容不健全,對道德教育內容的把握不正確。因此,我們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就必須重視道德教育內容的研究,不斷充實道德教育內容的寶庫,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同時又是開放的道德教育內容體系,以便根據道德教育的內容確定適宜的道德教育形式。筆者認為,要健全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個關系。
一、普遍性與先進性的關系
所謂普遍性是指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適應全體公民的需要。有些道德規范的要求比較高,不適宜全民教育。有些基本的道德規范則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守。如自尊、自強、珍愛生命、拒絕毒品、誠信、團結友愛、熱愛祖國、保護環境,等等。這些道德規范對全體公民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約束力。我們進行道德教育,首先就要面對全體公民,要求全體公民做合格的公民。
所謂先進性是指道德教育的內容具有先進階級意志的性質,反映先進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也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我國的道德教育內容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工人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體現,也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其道德價值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價值觀,而不是其他什么價值觀。各種道德規范都應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因此,我國的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由于在現階段,我國還存在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各界愛國人士、宗教人士,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分清道德教育的對象,做到因人而異。既要堅持普遍性,努力使全體公民成為合格的公民,又要堅持先進性,用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我們的黨員、干部和青少年,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過去我們片面強調了先進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忽視了普遍性道德教育即基本道德的教育,這是我們應該注意改進的。
二、全球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當今國際社會全球化的趨勢把世界各國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人類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共同問題。如人口問題、反毒防核問題、和平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反映在倫理上就形成了全球倫理,可見全球倫理是人類共同利益的反映。我們的道德體系也應該吸取或增添這方面的內容。這是道德現代化和時代化的要求,也是我們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公民或者說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人才的需要。然而共同倫理盡管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共識”,但當代人類共同利益的聯系并不意味著各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由此變得完全一致。事實上因各個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文化背景、價值觀的不同也會存在很大差別。因此我們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既要增加全球倫理的教育內容,更要重視道德教育的民族性,把“全球倫理”本土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
三、傳統性與時代性的關系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至今仍然散發出金色光芒的精神食糧。我們應繼承和發揚傳統道德中的精粹,改造傳統道德或賦予傳統道德中的某些規范以新的涵義。如我們今天倡導的“忠”應該是忠于事實、忠于真理、忠于人民、忠于黨等的“忠”,而不是“愚忠”的“忠”,等等。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就吸收了大量儒家文化中的精華,并推陳出新,賦予其新的含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然而,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道德教育的內容也應與時俱進。從現實來看,現在我國道德教育的實際內容仍然是為傳統農業社會所認同的“美德袋”,即前人所總結積累的道德規范體系。受教育者所需要的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全面進入加速轉型期的現實情況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顯得太少。面對許多新問題無法用傳統美德的精神來照察和勸導,而且傳統道德教育局限于個體的倫理教育,忽視全人教育;只面向個體生活,而不是面向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應積極地從變革的社會現實和全球化的實際出發,及時總結和提煉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新的道德規范。現在德育界已經總結了許多這方面的道德規范。如:奮發向上、頑強拼搏、堅毅勇敢等進取性道德,平等、熱情、互利互益、合作等協調性道德,熱愛自然、關心生態、保護環境等科學倫理。這對推進我國道德教育內容的現代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在當代社會,每一個人起碼有五種社會關系需要道德規范來調節,即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集體的關系、人與社會和國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共產主義道德所確立的“集體主義”原則正確處理了“人與集體”、“人與社會和國家”兩種關系,但相對而言,它對其他三種關系就有照顧不周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道德教育內容中不但要有共產主義道德,而且要有傳統美德和現代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道德教育內容形成一個科學、合理而又全面的完整體系,實現道德教育內容的現代化和時代化。
四、選擇性與統一性的關系
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沖擊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更是加劇了全球化的趨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擴大和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早已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擴大到包括意識形態領域在內的一切領域。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也通過不同的途徑輸入我國。我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也多元化了。我國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開始處于危機之中。
面對社會生活中多元的道德價值觀,西方學校的道德教育通常采取相對主義的態度,尊重學生的道德需要和自由選擇,或只對學生的價值觀選擇給以方法的指導,盡量淡化道德教育過程的“教育性”。在我國的許多學校中,也有類似的做法。道德教育的實踐表明,這不僅違背了我國道德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搞亂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且削弱了學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應該以代表個體根本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一元價值觀即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價值觀調節多元化的價值觀,使人們具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和凝聚力,以維護我國的社會秩序并推動我國社會的進步。所以,我們在社會道德價值觀多元化的情況下,在尊重受教育者對道德價值觀選擇的前提下,應“努力”用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去教育、影響和引導受教育者,盡量使他們接受和選擇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努力使他們成為“中國特色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至少要使他們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格公民。
五、底線道德與高尚道德的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之分,但基本的道德規范人人必須遵守。一個人可以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但不能損人利己;一個人可以做不到“大公無私”,但不能損公肥私;一個人可以不是圣人,但應該認同一般的道義和人道;一個人可以達不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但必須堅守道德的最低下限,因為這是人類道德的最后防線。人常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有些錯誤是一輩子都不能犯的。這就是底線道德。如果堅守不住這個下限,那就失去了為人的基本資格。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道德教育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仍很嚴重,且實效低下。有人戲說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小學講共產主義,中學講愛國主義,大學講“五講四美”,研究生評“文明寢室”。這不是沒有理由的。我國道德教育基調高,政治性強,太抽象,不貼近生活。講大道理多,講為人的基本要求少,致使學生從小形成唱高調,講空話的惡習。另一方面他們將大道理付諸于行為時,往往感到不切實際。因此道德教育應貼近社會實際、貼近人們的生活,從底線道德抓起,確保底線道德得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