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素質是指人們在整個網絡社會活動中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素養,它包括:強烈的網絡道德意識和責任感,良好的價值判斷和信息辨識能力,自覺維護網絡秩序以及信息的真實和安全,尊重他人的知識成果,不騷擾和誹謗他人,不在網上隨意散布有害信息和制造、傳播病毒,尊重、理解他人,上網心態健康,以及進行自我反省和調控的能力等內容要素。
一、當前大學生的
網絡道德素質存在不適應性缺陷
隨著網絡日益廣泛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與之“親密接觸”,甚至“一網情深”。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調查顯示,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9400萬人,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網民比例為57.7%(其中,大專27.0%,本科27.6%)。另據《21世紀人才報》記者在北京、武漢、重慶等多所高校調查的結果顯示,幾乎90%的大學生都接觸過網絡。
然而,對網絡社會的廣泛參與在豐富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拓寬大學生道德交往范圍的同時,也引發了另外一個事實:網絡化生存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圍內造成了大學生更為嚴重的精神缺失和道德失范。據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戲者占28%,主要用于查資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來,至少有62%的大學生在網上主要從事與學習、工作無關的活動。雖然我們不能就此判斷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高低,但關鍵在于大學生能否自覺的約束自己。
1.信息識別和抗誘惑能力不足
在近幾年涉及網絡的案件中,大學生由于被網絡虛假信息迷惑而上當受騙甚至被殺害的,不在少數。而網上泛濫的色情和暴力信息,對大學生來說,更具誘惑力,而毒害也更大。據有關機構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上網的大學生中80%以上訪問過色情網站,經常光顧者占12%,資料顯示,網絡色情是導致大學生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大學生熱衷的網絡游戲中充斥著暴力及色情的東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往往會出于好奇或沖動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墮落和犯罪的道路。
2.行為約束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缺乏
網絡匿名的交互方式,使網民無法直接感知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似乎“想怎樣就能怎樣”,反正“沒人認識我”。處于這樣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時空中,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學生開始放縱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地做出明顯違背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事。一項關于“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顯示,27.4%的大學生承認有過入侵機密網頁的想法,34.6%的大學生對瀏覽黃色網站、網頁持“無所謂”的態度,28.2%的大學生在聊天室里罵過人。也有一些大學生不負責任地在網上散布消極信息、隨意公布他人隱私、剽竊他人成果、惡意制造計算機病毒、甚至充當黑客對他人進行攻擊等。
3.道德情感冷漠和人格異化
網絡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可以在隱蔽的環境下表現自我的“封閉的情感空間”,于是,上網交友、聊天、打對抗游戲等等便成了許多大學生排遣孤獨、忘卻現實壓力、發泄心中郁悶的解脫渠道。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疏解不良心理情緒,但長期的“人機對話”也會使大學生不愿回到現實,進而迷失自我,變得冷漠和自私,并可能導致喪失現實生活的能力。一些大學生因迷戀上網,經常遲到、曠課或上課時精神恍惚,結果荒廢了學業,損傷了身心健康;也有一些大學生因網而狂,為湊上網費用竟偷竊、搶劫甚至傷人;也有大學生缺乏現實與虛擬轉換的調節能力,變得網下自我封閉、少言寡語,網上則激情勃發、甚至任意妄為,“網上網下”判若兩人,最終導致雙重人格的沖突和異化。
二、培養大學生的
網絡道德素質應把握幾個關鍵
1.構筑主體性網絡道德素質發展的強效模式
由于學生玩網引發的各種問題越來越突出,近來有高校出臺了針對學生在宿舍使用電腦的禁令。這一做法究竟能產生多大效應?我們認為問題不在于學生上不上網,而在于學生能否真正做到網上文明和自律。
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更具多變性,這使人的道德選擇變得困難和復雜,而傳統的道德教育和輿論制約機制在這里對那些沒有內在自覺性的人來說基本上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問題,必須從他們的內心信念入手,在內心層面確立起網絡道德秩序和道德觀念。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絕不能靠“堵”,或像傳統的教育模式那樣僅僅滿足于要求學生接受和遵守幾條道德規范,而應把目的和重點放在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上,建立一種以主體性發展為核心取向的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強效模式。
方法是喚醒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主體意識,啟發他們的道德思維,使他們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作為一個負有一定責任和義務的個體主體在網上活動,網絡人與現實社會中的人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自覺意識,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規范。而關鍵是綜合運用“知、情、意、念、行”各要素的整體功能,培育大學生作為網絡活動主體,主動接受道德教育,并通過獨立、積極的理性思考后,自覺、自愿做出正確道德選擇與道德行為的能力,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道德素質,目的是真正有效的實現大學生網絡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轉化。
2.形成各種德育資源綜合作用的大課程體系
實施以主體性培育為取向的網絡道德素質教育,必須進行德育課程的改革。目前,一些西方國家的高等學校已經開設網絡道德素質方面的教育課程,如美國杜克大學開設了“倫理學和國際互聯網絡”,而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課程設計中,網絡道德素質方面的內容仍是“空白”。其實,實施網絡道德素質教育,并非一定要開設一個新的網絡道德的學習課程。德育作為一個整體,其育德功能并不是通過一門課程或一次活動就能有效實現的,我們更應注重的是通過整體的教育來實施德育。這要求我們必須調整現有的德育課程結構,把網絡道德素質的內容整合到總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首先,必須加強原有的品德課程,可將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層次的特定主題的講授用于網絡道德素質教育方面。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增設“網絡道德素質與修養”的專題,在探討人際交往時,可加進“網絡交往應講究的禮節”等等,在《法律基礎》課中可增設“網絡人的生存‘法’則”專題,介紹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并引導大學生依法行事。其次,應充分利用各種隱性和活動性德育課程,如在與網絡有關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網絡道德所需要的諸多品質,也可以把網絡道德教育引入到科技活動之中,通過讓學生參加個人網站、主頁和應用軟件的設計制作,把學生使用網絡的熱情引導到學習、成長和成才的方向上來。
3.傾注足以喚醒主體理性自覺的人文關懷
要改變傳統德育面對網絡社會的無力,就必須在實施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貫注對人的尊重和關懷,以人性喚醒大學生的自覺和理性。
(1)關注大學生的心靈。作為教育者,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分析其上網心態和行為特點,要像朋友一樣幫助他們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對此,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交流的互動平臺,建立本校網上心理咨詢和輔導中心,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心理的障礙。建網條件暫時不具備的高校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比較好的心理服務網站,如“中國青少年心理素質輔導網站”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心靈。
(2)尊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需要。德育的人格化和人性化,就是要把學生看作是有思想、有積極能動性的發展中的人,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選擇、反思、建構和改變自我的空間。有調查顯示,40%的學生認為玩網是因為學校的課外活動過于單調,一些娛樂只能通過網絡實現。如果學校多開展一些不同類別的能吸引不同個性學生注意的課外活動,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大學生玩網、戀網的現狀。
(3)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努力的運用優秀的人格、充滿激情的語言,富有感情的教育素材、富于情感的溝通方式和熱情奔放的教育氛圍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去體驗某個過程、某種事實或結論,從關懷和體驗中推衍出感動,并把這種感動內化為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這種情感式的教育可以形成熏冶的氛圍,催化學生的道德認知,進而引導學生真正從理性自覺著眼,促成自身良好的網絡道德素質的形成。
4.強化作為道德自律補充的外在約束機制
網絡道德素質教育,在強調人的精神的內在力量,即道德主體性和自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完善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通過外在的他律力量來促進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實施。
第一,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第二,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可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的行為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大學生)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尋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對違規者要及時予以必要的批評教育或相應的處罰。此外,還應確定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具體標準,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檢查和評估,把遵守網絡道德準則和遵守日常的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納入學生品德量化測評當中,使學生在這種外在道德評價的基礎上感悟和把握網絡道德素質養成的必然性,進而轉化為驅動其網絡道德行為的自覺而積極的力量。
總之,高等教育必須尋求各種有效的途徑,特別是抓住這些途徑中的關鍵點,切實地、富有成效地把大學生培養和塑造成充滿道德主體精神的高度自律的網絡人,以推動我國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